講者簡介

?九林院士.jpg

孫九林院士

孫九林,1937年生於上海市,1964年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曾任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副主任,現為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資源與環境資訊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資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兼科學資料庫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終身教授;國家科學數據共享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地球系統科學資料共用網建設專案首席科學家,國家「973」計畫資源環境領域專案資料匯交管理中心主任;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委員兼空間科學與資訊分委會主任;國際科聯世界資料系統中國協調委員會秘書長。

孫院士長期從事信息科學技術在農業、資源環境領域中的應用研究,是著名的資源學家與GIS、RS應用學科的學術帶頭人之一,1980年代主持建成了國內第一個國土資源資料庫及區域國土資源資訊系統、提出了統計型國土資源資訊系統的模式、區域綜合開發模型體系、國土資源資訊分類體系與編碼等;90年代建成國內第一個突破多項關鍵技術的多品種大面積遙感估產系統、建立全國農業資源信息系統、提出了資訊化農業的基本概念,理論方法及學科體系,對資訊科學與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有重要貢獻;90年代又提出了虛擬科研環境構建的設想和概念框架。近十年來重點研究科學數據共享的理念、策略、系統構建及運行服務等。獲十五項重要成果獲國家或省部級18種獎勵;編寫專著13部;發表論文100多篇,是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農業、輕紡與環境學部」院士。現為中國工程院「農學部」常委。

 

李德仁院士

1939年生於江蘇泰縣,江蘇鎮江丹徒人。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測繪遙感資訊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校長,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博士,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測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圖像圖形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環境遙感分會副理事長,湖北省科協副主席,湖北省測繪學會副理事長,湖北省土地學會名譽會長,武漢歐美同學會會長,武漢留學回國博士聯誼會會長,武漢中國光穀首席科學家等職。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運院士

張運,1952年出生,1976年畢業於山東醫學院醫療系,1981年於山東醫學院獲醫學碩士學位,1985年獲挪威奧斯陸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成為獲得該學位的第一個中國人。1986年和1991年分別破格晉升為副教授和教授,1993年被評為博士生導師,創立山東省心內科博士點、山東省重點學科、教育部和衛生部重點實驗室和國家重點學科,2001年12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8年當選美國心臟病學院院士(FACC)。現任山東大學副校長、醫學院院長、教育部和衛生部心血管重構與功能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齊魯醫院心內科主任,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部和資訊科學部諮詢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超聲醫學分會侯任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病醫師分會副會長、國際動脈粥樣硬化學會中國分會副會長等學術團體職務、JACC Cardiovascular Imaging、Heart、European Journal of Echocardiography等5個SCI收錄雜誌的國際編委以及國內20多個雜誌的總編輯、副總編輯、常務編委或編委。主要研究方向是動脈粥樣硬化和心力衰竭,承擔國家「863」重大項目課題、國家「973」專案課題、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海外青年學者合作研究基金、衛生部臨床學科重點專案等30餘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課題。在國際上首先建立了多普勒超聲定量診斷瓣膜性和先天性心臟病的系列新方法,使這些患者避免了創傷性的心導管檢查;與國際同步開展了多平面經食管超聲心動圖診斷技術,自行研製了我國第一台三維超聲心動圖軟體系統,建立了三維超聲診斷心血管病的系列新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建立了動脈粥樣硬化易損斑塊的力學模型和多種動物模型,闡明了斑塊易損的炎症機制,建立了以斑塊體積應變和冠脈迴圈炎症和凝血因數濃度梯度預測易損斑塊的新方法,篩選出可預防斑塊破裂的多個新的基因和藥物療法;發現促血管生長因數和促動脈生成因數可協同誘導生成有功能的血管網路,改善心肌局部血流量和收縮功能,為缺血心肌的促血管生成治療提供了新方法。迄今在國內外雜誌發表論文900餘篇,SCI收錄170餘篇,部分論文發表在PNAS,Circulation,Eur Heart J,Diabetes,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等國際高水準的雜誌,被國內外文獻引用3000餘次。主編專著7部,參編專著27部。獲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3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項、山東省科學技術最高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5項,山東省十大成果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1項、三等獎16項。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 首批第一、二層次入選者、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首屆中國醫師獎等榮譽獎勵20餘項。

 

盧世璧院士

盧世璧,骨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30年生於湖北,1952年畢業於輔仁大學附屬中學,1956年畢業於中國協和醫學院。解放軍骨科研究所所長,南開大學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在國內首先開展了人工關節的系列研究和臨床應用、開展了周圍神經傷系列研究。國內首先開展了火器性周圍神經傷的自體神經移植,並取得良好療效。首先應用矽膠管套接的方法,證明運動及感覺神經、同名神經、神經與靶器官之間存在明顯的趨化現象。首創脊髓後根切斷對不同方法修復神經後,神經錯接率的定量觀察。首先開展了脫細胞異體神經移植的實驗研究,並取得良好臨床應用效果。首創形狀記憶合金棒治療脊柱側彎;第一個研製成功國產CPM機,首先採用微波熱療治療骨腫瘤,首先提出並實驗證明鋼板內固定時骨內預應力是早期引起鋼板內固定後的骨質疏鬆的重要原因,首先利用引導性組織再生概念進行長骨再生實驗研究,國內最先建立冷凍乾燥骨庫。先後獲得國家、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以上獎勵16項,發表論文169篇,主編專著3部。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