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 告

 

 

 

 

 

 

專題工作坊報告(一)

「鄒伯奇(1818-1869)的生平及知識脈絡---鄒伯奇研究之一」
卜永堅教授

鄒伯奇,廣州府南海縣人,生於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卒於同治八年(1869年)。在范希曾的《書目答問》中被歸類為「兼用中西法者」,時人又之譽為「科學家」。

卜教授首先指出雖然鄒伯奇在生時已是一位知名的人物,但是他目前找到關於鄒伯奇的材料不多,其中一個原因是他的壽命不長。而且鄒伯奇與當時其他的文人不同,他並沒有留下大量詩文作品,只是留下一些與科學、算術有關的著作,所以對於他的生平掌握不多。

卜教授介紹了鄒伯奇的宗族,據鄒伯奇的〈《道鄉集》跋〉,當中鄒伯奇提到自己的祖先是北宋的忠臣鄒浩(1060-1111),由於鄒浩被貶而來到南方,而鄒浩的兒子就是落籍南海縣的鄒氏始祖,而他本人是北宋鄒浩的二十三世裔孫,他有一個弟弟鄒仲庸替他整理文集。關於鄒伯奇作為鄒浩的後代,卜教授提到尚有另一種依據鄒伯奇文友陳澧(1810-1882)〈《道鄉集》序〉中提到「公二十二世孫夫徵君」的說法。但是,基於鄒伯奇本人自稱曾查過鄒氏族譜,所以鄒伯奇是鄒浩的二十三世孫的說法較為可信。

對於鄒伯奇的生平,除了其科學上的著作,從同治年間出版的《南海縣志》中,我們知道鄒伯奇曾以南海縣生員的身份曾參與編修這部縣志。雖然這部縣志遲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即鄒伯奇逝世後三年)才完成,但縣志始修於道光十五年(1835年),所以鄒伯奇的確參與了編修這部縣志。卜教授又指出南海縣知縣陳善圻在同治六年(1867年)為這部縣志寫序時,對舊志的第一項批評是其繪圖測算不夠準確,這點值得我們重視。因為繪圖測算等科學知識正正是鄒伯奇的強項,亦可能是他備受器重的原因。而且亦反映了當時的官員和知識份子對科學的重視。

另一方面,關於鄒伯奇的記載,《清史稿》的〈疇人傳二〉和《廣州府志》均有關於鄒伯奇的記載,雖然兩者均指其主要依據是《南海縣志》採訪冊。但《廣州府志》包括了鄒伯奇的聲韻學著作,而《清史稿》則沒有。但是從傳統史學的角度而言,《清史稿》的記載較優,因為當中提到陳澧的序言,由此讓我們知道兩者學術上的關係。而且提到鄒伯奇對於天文、算術的知識,是過去注經者所不及的,並用了大量的篇幅詳列其著作,並罕有地介紹其撰寫的原因及引用作品的內容及篇目。這可能與鄒伯奇在當時已甚有名氣,並引起了朝廷洋務派的重視有關。具體的例子包括郭嵩燾曾在同治三年(1863年)向朝廷推薦鄒伯奇,而當曾國藩擔任兩江總督時,亦曾邀請鄒伯奇到上海機器局附設的書院教授數學,但兩人均被鄒伯奇拒絕。

最後,卜教授亦介紹鄒奇的交友網絡,已知與鄒伯奇有關的人物不多。陳澧與鄒伯奇為忘年之交,他曾為鄒伯奇的《道鄉集》、《學計一得》、《格術補》、《皇輿全圖》題序,而他曾提到自己「與徵君(鄒伯奇)為友」,亦是鄒伯奇的「學術靠山」。而從與鄒伯奇的書信中得知,南豐吳嘉善、錢塘夏鸞翔、馮竹儒、招培中等人,可見其交遊廣闊,大江南北均有朋友。

而未來的研究設想會從鄒伯奇提到的鄒氏宗譜、方志和文集,作為深化研究的方向。



*節目重溫影片已上載到中國文化研究所Facebook,以下是節目重溫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479708642434937/1349215858758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