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質性資料
    1. 組織和整理數據
    2. 分析數據
  1. 組織和整理數據
  • 自己搜集的資料

質性資料牽涉大量文案工作,學生需在這階段同步完成謄錄並把資料分類整理。 探究程序和先前提及的類似,關鍵階段包括:

  • 定題和概念明確化
  • 確定探究設計和方法
  • 進行資料搜集,如訪談或到田野進行觀察
  • 謄錄及建立有關訪談或田野觀察的文案
  • 分析所得資料,確立資料和探究主題之相關意義
  • 再一次檢視資料的信度和效度,看是否需要補充資料
  • 撰寫報告

儘管質性分析的立論邏輯和量性方法不同,某些關鍵的原則還是共通的。質性分析的長處在於能對現象的過程有較整全和深入的探討。講義三曾以“父親自我形象”為題,簡述如何以質性訪談探究同一主題:

  • 作為父親,你覺得子女在物質上有那些需求?
    • 可否舉些實例?/ 可否談談最近的例子?
  • 你如何面對這些需求呢?
    可否舉些實例?/ 可否談談最近的例子?
  • 整體而言,你是否滿意自己在提供這些需求方面的能力呢?
    何以有這想法?
    可否舉些實例?/ 可否談談最近的例子?

講義三花了相當的篇幅討論變值的多面向性,這點絕對應用於所有探究方法之中。質性程序沒有太多預設的問項和答項,本意是留給受訪者較多空間去表達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項。例如,即使我們把父親的自我形象劃分為三個面向,且就每個面向設計不同問題,但在現實中,提供物質和情感需求的意義可能因人而異,當中的原因往往不是我們所能預視、理解和設問。另外,某些父親可能覺得家人的理解和溝通才最影響自我形象的建立。假若我們對某個課題未有充分理解,深入訪談會是一個填補空白的好方法。正因如此,質性探究不單講求事前的概念化準備,探究員亦須對人和事保持一定的敏感度,才能有效地蒐集資料。

在正式蒐集資料之前,同學必須仔細思量相關變項的各個面向。這不代表正式訪談時會逐一細問,而是確保探究員清晰探究主題,能在過程中有效地判斷那些資料已經耗盡,那些資料需要進一步追問。質性資料必須多元豐富,更必須對過程成因有更充分的理解。例如,為何郭先生的自我形象如何低落?他在何時開始感覺如此?他初為人父的時候自我形象如何?期間發生過什麼事?經歷過什麼事情?當中的轉折對他來說有什麼意義和影響?這些資料都植根於一個過程,而這過程將涉及很多複雜的處境性資料 (contextual specifics) 。由於個案之間的關鍵事項不同,我們只能預備這些問題,但不一定硬性向所有人提問。

這類素材並不是量性分析所能涉獵,卻是質性探究的強項。簡而言之,同學須循以下各點考慮,提醒自己豐富資料,務求把樣本多樣化:

  • (如適用的話)現象的頻率和程度
  • 現象對當事人的意義
  • 現象的不同面向
  • 現象的過程
  • 現象的成因
  • 現象帶來的結果

進行質性探究,必須邊搜集資料,邊作資料整理。在謄錄和建立文案的過程中,不停反思以上問題,才能在過程中有效地修正探究策略,把探究主題不停銳化。

田野筆記樣本

資料來源:李淑菁。2007年6月。〈性別化學校的形塑過程:一個案例研究〉,載《教育與社會研究》第十三期,121-152頁。

 

訪談謄錄樣本

  • 現存資料: 內容分析 (content analysis) 示範

    量性分析強調數字統計,質性分析則強調把資料歸納和概念化。假設我們沿用上一個講義提到的例子,即比較不同報章對西藏事件的報導手法。為簡化討論,我們不再重復有關抽樣的問題,而只是使用以下兩篇報導為示範:

為免先入為主,把自己的主觀立場和感覺判斷文章的內容和性質,我們需建立一個閱讀數據的系統,即所謂的編碼框架。由於每項報導都環繞某些人和事,當中會有些明顯或隱性的因果論述,我們可嘗試客觀一點把這些元素分拆,詳見以下連結示範:

根據以上分類,我們可過濾資料並就第一篇報導建立以下表列:

練習

老師可嘗試模擬示範,建立有關第二篇報導的表列

報道二: 示範表列

編碼表的功能在於減低我們分析時的隨意性,並提醒我們如何豐富觀察分析。同樣邏輯亦應用予自己搜集回來的數據。有了這些比較準則和基本資料,同學便可有系統地分析兩個報導之分別,如根據資料建構兩者明述或暗示的因果關係。先前所示範的只是一些常用技巧。視乎課題,其他需要留意的項目包括:

  • 版位 ( 如那一頁,即頭版、港聞版 A2 、副刊 E14…)
  • 版內的那個位置 ( 如頁首、中央、下角 ...)
  • 文章佔的篇幅 ( 版位大小 )
  • 文體 ( 新聞報道、社評、專欄、漫畫、一週摘要 …)
  • 圖片 (是否有附圖?多少?佔多少空間?多色還是黑白? … )
  • 圖片內容
    • 什麼人?個人?群體?名人? …
    • 什麼事物?建築?地 方? 物件? …
  • 圖片大小
  • 圖片傳達的情緒或觀感 (對抗、不公、歡愉、友善、挑釁、憤怒 …)
  • 用詞
    • 主題
    • 副題
    • 內文
  • 資料來源
  • 根據以上資料,明顯或隱性的因果論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