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至四課回顧

本課程旨在提供一個專題探究的概覽,並分別就選題、概念操作化以及資料整理和分析作初步探討和示範。正如第一課指出,這兒談論的探究思維較接近主流社會科學的方法。儘管中學生未必能在專題研習中完全應用所有相關概念,我們還是需要強調科學探究的基本邏輯和程序。先前幾課便嘗試就一些重複的課題示範每個階段之間的緊扣關係:

  1. 確立主題
    • 第三課中,我們把主題定為「父親的自我形象」,並在第四課中把這個中心概念操作化。

  1. 概念定義和操作化
    • 參考過現存的背景資料,我們把「自我形象」界定為三個面向,即能力 (capability)、價值 (worthiness) 和重要性 (significance) 。根據這分類,我們進一步把能力和重要性細分為物質和情感兩方面,並就品評價值的角度作多元分類,包括父親自己、妻子、子女、親友和外人。除此以外,我們提出一些可能影響父親自我形象的變項,當中包括父親的家庭價值觀、對父親這社會角色的既有觀念、社會階層以及教育程度。

  2. 探討之相互關係
    • 由於資源所限,我們決定集中探究以下之相互變項關係,並就個別選項設計相關的問卷題目來搜集資料:
    X 變項
    (可能影響Y變值之變項)
    Y 變項
    (被解釋的現象)
    • 簡單而言,我們可把變項分為兩大類別。Y變項為探究所嘗試解釋的現象,亦即「父親的自我形象」,而問卷中的Q1至Q7便是我們搜集這現象之不同面向資料的工具。另一方面,我們希望了解那些因素會左右Y(自我形象)的變值。例如,父親的自我形象會否因應年齡、教育程度以及收入階層的差異而呈現系統性的分別?我們把這類可能左右Y變值的變項歸類為上圖左方的X變項。

    • 同學應在撰寫探究建議書前嘗試繪製類似思維導圖,明確點出有關的變項,以及釐清大家之相互關係。

  3. 抽樣
    • 探究主題清晰以後,不單能幫助我們進行概念操作化,也促使我們認清母群,鎖定那人或那兒才是最洽當的資料來源。由於探究的是父親的自我形象,最直接的資料必然是來自父親本身。由於資源有限,我們無法逐一訪問整個母群,即香港的所有父親。我們須進行抽樣,並盡量以機率邏輯抽選樣本,以增加數據的代表性。例如,我們可在街頭進行系統隨機抽樣。

  4. 資料搜集和整理分析
    • 假設我們成功訪問了五十個年齡介乎24至50之間的父親,下一步的工作便是把問卷數據表列化並輸入Excel軟件,然後進行多重單變項和雙變項分析,第四課便就此作過一些基本的示範。

以上幾個步驟一個緊扣一個,絕對不能個別架空處理。如沒有在 (i) 認清主題和關鍵概念,則整個探究便會失去重心,隨後的程序亦會缺乏方向。主題清晰有助認定關鍵概念,確保探究專題是能力處理範圍以內,始進入(ii)概念定義界定和操作化工作。數據是否有效和可信,很大程度取決於這階段的工夫。抽樣過程同樣重要,而抽樣邏輯正確與否,同樣建基於前期的思考工作是否清晰。(i)、(ii)邏輯清晰,探究重心 (即 iii) 和相關的資料來源 (即 iv) 自然呼之欲出,所設計的探究工具亦會更加精確。(iii) 越明確,隨後的資料整理和分析 (即 v) 才有方向。

探究階段 程序的重要性
第一階段
a) 背景資料搜集^ 了解現存討論中的爭議,為探究目的定位

參考他人的探究方法

b) 擬訂探究題目 把空泛的興趣轉為可探究的範疇和題目
c) 鎖緊關鍵概念

清晰點出探究重點,確認相關數據的範圍

d) 概念操作化 把概念轉化為實質的量度工具
e) 確立抽樣方法 確認探究的母群和樣本
檢視所有可能性,選擇最有代表性的方法
f) 撰寫探究建議書 清晰交代預視之探究步驟,徵集老師和同學的批評和建議,並作出適當的修改
為自己定下工作時間表,幫助日後檢視進度
第二階段
g) 蒐集數據/資料 實際應用探究工具,搜集量度現象的資料
h) 織數據/資料 把資料系統整理,及早就遺漏作出補救,方便日後分析
第三階段
i) 分析數據/資料 徹底進行單/雙變項量性分析,或質性數據的編碼表列化,以開放的態度審視資料呈現的「真相」
j) 審視不同觀點 以第一階段的方向和資料為依歸,分析 (i) 的啟示和在現存討論中的定位
k) 匯報探究結果、因應回饋作出修訂 清晰交待實際探究程序、主要數據和結論,徵集老師和同學的批評和建議,並作出適當的修改
l) 撰寫探究報告、展示研習成果 歸納以上所得,展示探究成果

^ 背景資料搜集主要在第一個階段進行,但應是一個延續的過程,隨著對課題的了解擴大和深化。

這些程序便是所謂的方法學。學生越能依從程序並掌握箇中邏輯,便越能完成一個嚴謹科學的報告。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