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批改示範

  • 例子:中學生對校服的看法 -- 校服穿著風氣的原因研究報告 (pdf)

    報告結構
    頁數
    報告簡介
    p.1
    訪談個案
    p.2
    資料來源
    p.2
    個案資料
    p.3-14
    分析
    p.15-17
    總結
    p.18

    參考資料 (包括調查日期和問題樣式)

    p.19-21

    問題
    結構和篇幅
    • 篇幅上的安排並不妥當,引言部份過簡,且以點列方式呈現,無法有效地交代探究邏輯
    主題
    • 雖然探究目的指要「找出校服潮流背後的原因」,但校服潮流指的是什麼?定義中把潮流等同為「與學校校規不相符」,亦即違規的表現,那主題究竟關乎校內之越軌表現和背後動機?抑潮流對學生衣著行為的影響?

    探究內容其實沒有就前者深究;如重點是後者的話,則校服牽涉太多客觀環境的管束,並非有效探討潮流趨勢的陣地。假若「潮流」是探究重點,那為何選取「校服」作為樣本分析?原因和理據是什麼?這都有待清晰。

    關鍵概念
    • 主題不清晰,亦見諸關鍵概念的含糊。把潮流等同違規,卻在個案中多番討論並非明確違規的校服「潮流」,多少令人摸不著腦子。資料鋪排方面,更沒有清晰界定每校之校規是什麼,即使間有提及,整體來說並不完整,令讀者無所適從,無法判斷行為是違規與否,容易失去重心,答非所指。
    假設
    • 沒有解釋假設背後的理據。例如,為何中二至中四的學生會較受潮流影響?
    背景資料
    • 報告沒有討論半點背景資料,令討論顯得更加單薄
    探究方法
    • 報告列舉了資料來源,卻沒有解釋如何抽選三間學校,以及如何尋找相關的十二個個案
    資料分析
    • 報告最大的問題是以超過一半的篇幅把每個個案的資料逐一陳述。正確的做法是歸納和分析這些資料,然後有選擇性地引用相關資料建立論據。
    論點和數據的關係
    • p.15-17之分析時而跟十二個個案所呈現的資料脫節。個案中重複提及的要點包括校服的舒適度、自我形象(性別和學校級別之地位劃分)、朋輩認同以及校方執行規矩的嚴謹程度。這都應在分析部份歸納強調,切忌強加一些欠缺依據的論點,如有關「模仿日本女生」或「追隨外國Hip Hop 文化」之論說。這些推論並非全無道理,但先前全無討論,一下子在報告中提出,只會顯得離題牽強。
    立論
    • 由於主題和探究概念不清晰,分析重心搖擺不定,時而討論校規的灰色地帶,時而討論潮流,什麼校服款式才是「與學校校規不相符」,其實不太清楚
    邏輯和整合
    • 整體來說,資料排序欠邏輯性,主題、探究設計以至數據和立論之間的關係都略嫌鬆散

    基本建議:

  • 參照以下之建議比例,詳細解釋探究設計,並提供背景資料立論:
    報告內容
    建議篇幅(%)
    第一部份:引言 導言
    10
    背景資料回顧
    15
    第二部份:探究設計
    20
    第三部份:資料分析
    40
    第四部份:結論
    15
  • 清晰探究方向

    如集中探究違反校服校規的行為,則必先交代每校的校規,界定那些是相關的違規行為,再有系統地探討這現象的普遍性,才就個別個案深入剖析。順帶一提是,這些資料部份可來自實境觀察和網頁查閱,並不須要通過訪談蒐集。

    如目標是探討潮流,則可考慮把探究範圍擴至校服以外,則可尋獲的資料會更豐富應題。

  • 確認關鍵概念和變項

    由於資料來自質性訪談,相關概念會在分析資料後越加明確。同學應在整理所有個案資料後,歸納這些發現。假設要解釋的現象是穿著校服的習慣,則報告內的數據顯示以下變項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 學校級別 (banding)
    • 性別
    • 同學對校規的理解
    • 校方執行校規的嚴謹程度
    • 家長管教子女之嚴謹程度

    *由於欠缺中二至中四以外之比較資料,實難建立有關年級之論點

  • 資料分析

    個案細節不應在內文依序陳述,而應先加整理歸類。例如,我們可就把資料重組為以下幾個主題的段落:

    • 常見原因 (舒適度、形象、朋輩認同)

    • 學生之間的差異
      • 性別:男生和女生都強調形象的重要性,但他們對形象的界定有所不同
      • 學校級別:校服有其代表個人性的符號意義,也是學校身份地位的象徵。同學不單有其一套穿著校服的哲學,亦同時留意其他學校學生的外觀,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比較
      • 對校服理念的看法,以及對校規的理解
      • 家長管教子女之嚴謹程度

    • 學校之間的差異
      • 校方執行校規的嚴謹程度,直接影響學生的穿著習慣

    這樣的框架脈絡,較原有的排序更有系統,亦能點出樣本之間的關鍵異同,解釋而不是單純描述現象。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