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6 |
| 校長序言 | 6 |
| 副校長(研究)前言 | 8 |
| 1. 開拓未來的科技 | 11 |
| 手術機械人: 趙偉仁、歐國威 | 12 |
| 物流機械人: 劉雲輝 | 16 |
| 語音及語言處理: 蒙美玲、黃俊文 | 19 |
| 網絡編碼: 楊偉豪 | 22 |
| 2. 創新醫學與發明 | 25 |
| 人體微生態: 陳家亮、黃秀娟 | 26 |
| 分子診斷: 盧煜明 | 29 |
| 肺腫瘤學: 莫樹錦 | 32 |
| 消化疾病: 于君 | 35 |
| 再生醫學: 容樹恒 | 38 |
| 3. 中國研究 多元視角 | 41 |
| 中國文化與藝術: 陳蓓、許曉東、童宇 | 42 |
| 中國傳統文獻數據化: 何志華 | 45 |
| 多元文化研究: 康螢儀 | 48 |
| 道教研究: 黎志添 | 51 |
| 中國經濟: 宋錚 | 54 |
| 4. 邁向可持續發展 | 58 |
| 地理信息科學: 關美寶 | 59 |
| 氣候智慧及永續型農業: 林漢明 | 62 |
| 清潔能源: 盧怡君 | 65 |
| 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 戴沛權 | 68 |
| 5. 研究新銳 | 71 |
| 流行病與病毒: 張栢恒 | 72 |
| 神經科學與大腦退化: 高浩 | 74 |
| 心血管免疫學: 呂愛蘭 | 76 |
| 可積系統、量子對稱和對偶: Michael McBreen | 78 |
| 古生物學: 文嘉棋 | 80 |
| 6. 先行者 | 82 |
| 特殊教育: 蘇詠芝 | 83 |
| 手語及聾人研究: 鄧慧蘭、施婉萍 | 84 |
| 7. 傑出創科學人 | 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