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簡介

楊勝利院士

楊勝利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生物技術專家。1941年生。1962年畢業于華東化工學院有機化工系,1980-1982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生物系博士後。歷任國家“863”計畫生物與現代農業技術領域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生物技術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等職。

現任國家“973”計畫專家顧問組成員、國家生物產業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工業生物技術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理事長等職。長期從事基因工程在、發酵和制藥工業中的應用研究,所主持的“青黴素醯化基因工程”研究榮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科學院第二屆科技進步獎。現主要從事系統生物學和基因工程在醫學和工業生物技術中的應用等研究。

 

甄永蘇院士

甄永蘇院士,微生物藥學和腫瘤藥理學家,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54年畢業於中山大學醫學院。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教授,腫瘤研究室主任。1978至1982年間曾赴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藥理與實驗治療系和印第安那大學醫學院實驗腫瘤學研究室從事研究工作,曾任客座教授。歷任中國抗癌協會抗癌藥物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藥理學會腫瘤藥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抗體工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理事,中華醫學會理事;中國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副會長。長期從事抗腫瘤抗生素、抗腫瘤抗體靶向藥物以及抗腫瘤調節劑的研究。發表論文200餘篇。主編專著3部:《抗體工程藥物》(北京,2002)、《抗腫瘤藥物研究與開發》(北京,2004)以及“TEA: Bioactivity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 (London, 2002)。培養研究生,已有54人獲博士學位,17人獲碩士學位。獲國家發明獎二等獎1項,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多項。1986年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科技專家稱號。2001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8年獲北京協和醫學院教學名師稱號。

 

,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終身教授,上海市關節外科臨床醫學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骨與關節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數位醫學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兼生命醫學學部主任。

先後擔任世界華裔骨科學會主席、亞太人工關節學會主席、國際多學科生物材料研究會副主席、國際內固定學會(AO)理事以及中華醫學會、中華骨科學會、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中國力學會生物力學專業委員會、上海市康復醫學工程研究會、上海假體醫學工程研究會等30餘個國內學術團體的會長、理事、正、副主任委員。為美國骨科學會(AOA)通信會員(2000年當選)、2002年經法國外交部與衛生部批准,被授予地中海大學榮譽博士稱號。2007年獲澳大利亞西澳大學Raine訪問教授榮譽稱號。

先後發表論文570餘篇(第一及通訊作者160余篇)、主編、參編學術著作50本。培養博士研究生61名,碩士研究生18名,博士後8名。因在生物材料、人工關節、骨再生與修復、骨關節損傷與骨質疏鬆等領域的創新性貢獻,曾先後獲全國發明二等獎、全國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國家教委、衛生部、上海市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等近40項科技獎勵。先後被授予全國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首屆上海發明家、1997香港傑出中國訪問學人、上海市醫學榮譽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上海市科技功臣等20余項榮譽稱號與獎勵。

王紅陽院士

王紅陽院士,山東威海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992年獲德國烏爾姆大學臨床生化博士學位。後在德國科學院Max-Planck生化研究所分子生物學部先後做博士後和研究組長(PI)等工作。1997年回國。

現任第二軍醫大學國際合作生物信號轉導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東方肝膽外科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綜合治療二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醫學科學部主任、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常委會委員、全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學會副理事長、上海交通大學 “癌基因及相關基因” 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J.B.C編委和《中華實驗外科雜誌》副主編等職。長期從事腫瘤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對腫瘤的跨膜信號轉導、肝癌新分子標誌物鑒定及應用、酪氨酸磷酸的網路調控研究等有重要建樹。在J.E.M、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Nature、Cancer Res.、OncogeneJ.B.C等國內外著名期刊發表論文百餘篇,影響因數>400;申報國內外專利20余項,已授權7項。先後主持國家傳染病重大科技專項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傑出青年基金、“973”子課題、“863”課題、上海市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等十余項,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和上海市醫學科技獎一等獎等。

 

張興棟院士

張興棟院士,1960年畢業于四川大學固體物理專業,200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四川大學教授(博導),兼任中國生物材料委員會主席、國際組織工程技術標準化指導委員會委員、國際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學會大陸(亞太)理事會理事、日本國家材料科學研究所研究顧問、中國複合材料學會生物複合材料專業委員會顧問、全國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等、全國口腔材料和器械設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齒科設備與器械分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曾任國際生物陶瓷學會主席(05-07)、荷蘭萊頓大學博導、四川省政府科技顧問團顧問、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專家諮詢委員會高級專家等;獲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學會聯合會授予世界傑出生物材料專家終身榮譽稱號“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fellow”、國家人事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00年)、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名譽理事、國家生物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名譽主任、印度生物材料學會終身會員、羅馬尼亞生物材料學會名譽會員等10多個榮譽稱號。

於國內率先開展生物活性人工骨(牙)及塗層植入體研究,設計和建成中試生產線,開發出從顱骨到長幹骨修復、牙種植體、人工髖關節及軟組織增強和藥物控釋載體等近20個系列、200餘品種的生物活性材料及醫用植入體,推廣應用于600餘所醫院20萬餘病例療效良好;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生產註冊證六項,組織並參與制定生物材料的四個國家標準,使我國生物活性人工骨和植入體的研發、生產和應用從無到有的跨入國際先進水準。

於國際率先提出並確證無生命的多孔磷酸鈣(CP)陶瓷可具有生物物質特有的誘導骨再生的作用,提出通過材料自身因素的控制和優化設計,而不是體外培養活體細胞或外加骨生長因數,可賦予材料誘導新骨形成的生物功能,建立原創性生物材料骨誘導理論雛形;首創國際新一代人工骨—骨誘導人工骨,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生產註冊證及產品出口許可證,臨床試用近萬例療效十分良好,國外專家評價本成果“導致劃時代的用於組織再生的骨誘導生物材料出現”,開拓了骨修復材料發展的新途徑。進一步發現材料可誘導軟骨形成,提出“組織誘導生物材料(Tissue Inducing Biomaterials)”,即材料不僅可誘導骨、亦可誘導其他組織形成,成為國際生物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的一個熱點。研究成果被2000年夏威夷第六次世界生物材料大會列為先進學術思想,主持Workshop進行宣講,繼之列為2008年第八次世界生物材料大會和2009年第二次國際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大會的大會報告以及其他許多國際大會專題,10餘個國家已相繼研究,國家“十一五”相關規劃列為骨修復材料發展重點,開創了生物材料學及產業發展新方向。

生物材料方面先後負責或參與國家“八五”、“九五”科技攻關、“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及面上項目、國際合作項目等二十多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部、省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二等獎3項,印度生物材料學會“sharmar”獎及橋口隆吉基金獎各一項,200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一項;發表論文340餘篇,其中SCI、EI收錄50%以上,編著(含合作)10部。多次參與有關我國生物材料發展規劃和建議討論並執筆初稿,先後主持和參與大型生物材料國際會議10餘次;特別是2004年在全國材料學界及各級政府支持下,成功贏得2012年第九次世界生物材料大會在華主辦權,並被推選為大會主席,對促進我國生物醫學材料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