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倫敦大學教育研究所約翰•懷特教授任香港中文大學偉倫訪問教授
主講「教育所為何事?香港和英國的學校課程及其目的」
香港中文大學邀請了英國倫敦大學教育研究所榮休講座教授
約翰•懷特教授任中大偉倫訪問教授,並與中大教育學院同事作學術交流。約翰•懷特教授定於今日舉行公開講座,題目為「教育所為何事?香港和英國的學校課程及其目的」
,香港的教育改革正進行得如火如荼,這正是一個十分切合時宜的講題。
近年,香港和英國均進行學校課程改革,兩地不約而同地關注學校課程與整體教育目標的關係。其中兩項教育目標:促進經濟發展及裝備學生以活出豐盛人生,往往對教育改革的方向帶來不同的影響。對於一般課程改革,或特定的課程改革,經濟目標大多數都會成為主導。然而,有研究顯示:使學生活出豐盛人生理應比促進經濟發展更為重要。為要理解箇中爭議,有必要探求甚麼才是美好的人生,並就其對學校課程及其目標所涵蘊的意義加以申述。
無論香港或英國,新制訂的課程改革目標似乎都會重視培育學生發展豐盛的人生,然而,細察之下又不禁會問:究竟裝備學生以活出豐盛人生這個目標在課程元素中有否被充分反映呢?
約翰•懷特教授在演講中表示:「我們必須要審慎對待這個目標,即使在經濟效益顯得非常重要的時候,我們都不應該放棄透過教育達致裝備學生以活出豐盛人生這個目標。如果香港和英國政府均認真地考慮改革學校課程以達致這個目標,它們便應該確保改革中的每一項細節均與這個目標相符。」他重申,總而言之,港、英兩地均有必要改革較完善的課程,使其中整體目標和課程細節更能相應配合。
約翰•懷特教授早年曾於英國及法國兩地的中學及書院任教;自1965年受聘於倫敦大學教育研究所擔任講師至今。他是英國Philosophy of
Education Society的前會長及現任副主席,亦是多個教育學術團體的會員。同時,他在多份有關教育的學術期刊中擔任編輯委員會的成員。
懷特教授的研究範疇主要是教育目的與學校課程應用的關係,對文學、歷史和個人及社會教育尤其感興趣。他近期的著作包括:Education and
the End of Work: a New Philosophy of Work and Learning (1997),Do Howard
Gardner's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dd Up? (1998),Will the New National
Curriculum Live Up to its Aims? (with Steve Bramall) (2000)以及即將出版的The
Child's Mind (2002)。此外,他曾經編輯十六本書及撰寫一百多份學術論文及章節。
香港中文大學偉倫訪問教授及訪問學人計劃由偉倫基金會慷慨贊助成立,旨在邀請世界各地著名學人到中大訪問及舉行公開講座。
二零零二年三月二十二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