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研究的設計有四條表達福利主義的問題: 而福利主義指為「所有人」都有「公民權利」得到「一般人的水平」的社會福利待遇。相反,反對福利主義是指社會福利只為「有需要/有困難的人」提供「基本需要水平」 (例如溫飽)的「社會援助」。若福利主義是得到免費午餐,支持者應較為不願意多交稅,以盡公民義務。 有兩項民主發展的因素,即直選(民主化)及政黨政治都與福利主義有關。調查問題在民主化及政黨化元素的問題的設計便有以下的考慮: 1. 「哪個政黨或政團最能代表受訪者的利益」-以分辨有政黨認同及沒有政黨認同的被訪者。亦可進一步細分支持民主派(假設較認同民主),及支持親中及自由黨的市民。假設支持民主發展,表現在於直選訴求,及政黨認同兩項元素。 福利主義沒有民意支持 該調查發現在一千多位被訪者之中,認同福利主義者只佔極少數。超過八成的受訪者認為政府只對有需要/有困難的人負有福利責任;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認為政府提供的福利應止於基本需要水平。並且,六成的受訪者認為申領綜援是社會援助而非公民權利。此外,有三成二的受訪者願意盡公民責任,表示願意交多些稅予政府以改善社會福利 (表一)。 數據重整的結果顯示,支持福利主義的被訪者並不足百分之三,而反對福利主義的被訪者則達到四成,中間立場的被訪者亦有五成六。總體來說,香港民意絕對不支持福利主義政策;但卻不可以說某些福利主義政策一定得不到民意的支持,但它的推行會甚為艱難(表二)。 政黨認同及民主化 35.5%被訪者認為政黨或政團能夠代表他們利益,34.9%沒有政黨認同。剔除沒有表態的被訪者(樣本數為732),認同民主派政黨(民主黨、民協、前線、職工盟、街工及四五行動)的有32.1%,認同親中派(民建聯、港進聯、工聯會及公民力量)及自由黨的有18.3%,沒有政黨認同的則有49.6% (表三)。綜合?據顯示,在民主化的看法,七成二的被訪者支持行政長官及全體立法會議員應盡快由直選產生,不支持的只有八點四(表四)。 政黨認同及民主發展與福利主義 調查發現,不論是認同民主派,還是認同親中派及自由黨的被訪者,都有超過八成認為政府只對「有需要/有困難者」負有福利責任。而這比率與在不論是有還是沒有政黨認同的被訪者中並無明顯分別。而支持立法會及特首直選的被訪者與其他被訪者,對政府社會福利責任的看法亦沒有分別。 認同民主派與認同親中派及自由黨的被訪者分別都有六成以上認為「政府提供的社會福利只需要在基本(例如溫飽)的水平」,而認同「一般人水平」則有三成多。有或沒有政黨認同的看法並無分別。但是,支持立法會及特首直選的被訪者較少認為社會福利應該定於「基本需要水平」,而較多認同「一般人的水平」。 有政黨認同的人較沒有政黨認同者多些同意「申領綜援是社會援助而不是公民權利」,比例分別是七成五和六成七。但支持民主派或支持親中及自由黨則沒有顯著分別。支持立法會及特首直選的被訪者與其他被訪者的看法亦沒有分別。 有政黨認同的被訪者較沒有政黨認同者願意交「多些稅改善整體社會福利」﹔其中認同親中派及自由黨的被訪者有四成七,認同民主派的有四成一。支持立法會及特首直選的被訪者與其他被訪者在交多些稅的看法並沒有分別(表五)。 總體來說,香港民意並不支持福利主義。若民主政治及政黨政治是追逐民意支持(民粹主義),尤其是政黨核心追?者的支持;在香港福利主義政策並沒有市?。具體來說,認同民主及民主派、有政黨認同及支持立法會及特首直選的被訪者並不比其他人有較多的福利主義傾向。相反來說,他們更有一點反福利主義的傾向,也願意盡多一點交稅的公民責任。因此,若市民的看法能夠影響民主發展及制約政黨的政策取向,香港的民主發展,包括政黨化,並不會做成福利主義。 該研究的資料亦發現,香港的民主發展基本上是一個政治議題。以支持立法會及特首直選為例,認同民主派的市民比認同親中派及自由黨的更加支持兩項直選;而有黨派認同的市民又比沒有黨派認同的人更加支持兩項直選(表六)。 這研究的結論是,香港的政治及政黨並不像西方民主國家,以社會福利的議題為政黨分類及定位的其中一項重要準則。香港的政治還是在本身制度建設的初步階段,例如政黨還未有執政機會;政黨定位主要基於與中央政府的關係。這個研究肯定了目前香港的政黨認同及民主發展認同並不是基於福利主義議題。若民意是政黨發展的基礎,基於是項研究所顯示的証据,香港的民主發展不會催生福利主義,除非有關制度及民意有所改變。現今,社會上有關民主化帶來福利主義的論述主要是基於個別現象的觀察、經濟利益及價值取向的考慮,而缺乏實證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