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2009 News Highlights 新聞摘要
 

港大解農產基因創「 無害揠苗法 」(星島日報) 2009-12-07
......香港大學近期研發出新技術,以基因改造方式增加農作物產量多達五成......
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副教授林文量稱,增產技術的原理,是改造植物中的一個儲備能量的基因,令它的效能提升十倍......
研究歷時兩年,現已可令作為研究樣本的擬南芥,種子產量增加四至五成.....另一項研究目標亞麻薺更可用於生物燃料上......在飛機引擎上,試用亞麻薺製成的生物柴油作燃料。他指生物柴油除了比石油便宜外,更可以促進環保......
 

雜交水稻 「糧」方養世界 (大公報) 2009-11-27
袁隆平現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他說中國現有人口13 億,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4 畝,預計2030 年代人口增至16億,人均耕地將減少到1 畝左右......
....他深信隨著科學技術發展,中國完全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吃飯問題,特別是在全球進一步發展雜交水稻,對保障世界糧食安全和促進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袁隆平的最大心願是讓雜交水稻造福全人類......
 

「雜交水稻之父」戰勝糧荒 (成報) 2009-9-28

今年世界上處於飢餓狀態的人數預計將超過10 億人口,人口膨脹帶來的糧食危機,作為人口第一大國的中國,感受倍感迫切......
袁隆平於1964 年開始在湖南從事雜交水稻科研......用九年時間實現了三系配套,選育了第一個強優高產雜交水稻組合南優2 號。終於在1974年成功配製種子......國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以最快的速度推廣,數十年來,袁隆平領銜研究的中國雜交水稻技術領先國際,在近20 年內幫助中國增產糧食3000 多億公斤.......
袁隆平的研究成功養活了以千萬計的黎民,除了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外,超卓的成就更令他於2006 年4 月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雜「基因」交之優勢 粒粒皆知「辛」思苦 (大公報) 2009-9-18
......曹宏威教授(採訪、執筆)中國人的主糧是稻米,要解決十三億人「吃飯」的問題,最穩當的辦法是令水稻增產......
......辛世文一生的研究都在植物的分子生物學界裡打滾,他的博士學位是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拿的;他在一九八零年複製出世界上第一個植物(菜豆)的基因,同時也是發現植物基因含有介入順序的第一人,他率先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這項發現,因而奠定了「植物基因複製之父」的地位......
......回到中大後,辛教授把研究的方向對準一些重要的農作物,像大豆、像稻米、像菜蔬。在中國,論稻米,沒有誰不曉得「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位水稻權威......
......雜交水稻雖然產量多,但口感較差,營養偏低,只能用作果腹,這是美中不足之處......
辛世文希望用他擅長的基因工程去解決這個問題。於是千里迢迢地走到長沙去找袁隆平,徵求共議合作的計劃......
.現在,他們致力研發營養均衡完備的水稻的心願已逐步實現。用實驗室生產出來含有高賴氨酸的轉基因稻米飼養小白鼠,果然快高長大......從訪問辛世文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這位科學家的思潮,不斷在農作物的汪洋中浪湧,他把沒糖但有甜味的雲南中藥馬檳榔的甜蛋白基因,插種在糖尿病人愛吃的蔬果上;把四棱豆的賴氨酸基因、把粟米的光合高效的碳四基因,架插到稻米上等等,你可知道,他的動力、他的信念,來自何方?原來他是二戰吃過饑荒的一族人,他知道「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雜交水稻 解餓法寶 (東方日報) 2009-9-10
中國科研在國際上亦作出重大貢獻。中國工程院院士、有「雜交水稻之父」之稱的袁隆平,其研發的雜交水稻技術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且被認為是解決全球飢餓問題的法寶。國際上甚至把雜交水稻技術的成功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
 


一粒種子改變世界 (大公報) 2009-3-20

.《不再飢餓──世界的袁隆平》,敘述了中國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一生,他發起的「第二次綠色革命」,造福整個人類社會。袁隆平在1967 年開始他的雜交水稻研究。經過12 年的努力,成功培育出「三系雜交稻」。使雜交水稻種植面積累計達到11 億畝,增產稻穀1000 億公斤。西方人稱他為「東方魔稻」,國際水稻研究界更稱他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為世界解決7000 萬人的吃飯問題......

 


「 雜交水稻之父」 新目標 (成報) 2009-1-30
....袁隆平告訴張春賢,如今,自己又有了新目標,三年內,要將雙季雜交稻的畝產提升到1200公斤.....

 

Squandering a golden opportunity to save lives (SCMP) 2009-1-15
A group of multinational European scientists has used gene-splicing techniques to create an extraordinary tomato. It boasts a deep purple skin and flesh, and contains levels of antioxidants 200 per cent higher than unmodified tomatoes. When fed to highly cancer-susceptible mice, the tomatoes significantly extended the mice's lifespan...
...an equally momentous achievement of genetic modification has been largely ignored for almost a decade. That innovation is "Golden Rice", a collection of new rice varieties bio-fortified by genes that express beta-carotene, the precursor of vitamin A, which is converted in the body to the active form.
...about 500,000 childre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become blind as a result of vitamin A deficiency, and 70 per cent die within a year of losing their sight...
Golden Rice offers the potential to make contributions to human health and welfare as monumental as the discovery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Salk polio vaccine...
Nine years after its creation... Golden Rice remains hung up in regulatory red tape......


   
   
Copyright ©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
Institute of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and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