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倡導以內鏡治療胃出血
胃出血是常見的緊急病症,在西方國家,平均的死亡率為10%,而在香港胃出血亦非常普遍,每十萬人中有169人會患上胃出血。一直以來約四分一到一半的胃出血病人需用外科手術來止血,而外科手術通常會併發其他疾病,甚至死亡。
香港中文大學在以內鏡治療胃出血的研究一直居於領導地位。過去十年,香港中文大學教學醫院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的內鏡中心曾治療過逾萬名胃出血病人,其中絕大部分是可以用內鏡治療取代外科手術的,一九八八年,中心首先利用內鏡替病人注射腎上腺素,成功為病人止血,而內鏡手術不單避免了進行外科手術,亦減少了對病人輸血。這項研究已在《英國醫學學報》刊載。隨後,中心再改良治療方法,並成功以熱探頭配合腎上腺素注射來治療胃出血,效果良好。目前需要作外科手術的病人只有三至四個百分比,是全球比例最低的地區之一,而病人的死亡率亦下降至只有四至五個百分比。
內鏡治療亦較為適合年老的胃出血病人,不少胃出血的年老病人同時會有許多其他疾病。隨著人口老化,年老的胃出血病人的比例有急劇上升的趨勢。在四十年代,六十歲以上的病人只佔整體的33%,到今天,這個比例已上升至68%。
另一方面,隨著確立了幽門螺旋菌對胃病的影響及一些有效的治療胃潰瘍藥物的成功研製,內鏡治療的用途更廣泛。醫生可以利用內鏡治療替病人止血,然後用藥物治療潰瘍,便能更有效防止胃出血情況復發。
最近香港中文大學完成了一項長達三年的臨床研究,在三千五百名因胃出血入院的病人中,對其中三分一採用腎上腺素注射配合熱探頭混合療法,當中約有一百人(8.7%)再出血。以往這類病人必須進行外科手術,現在其中四分三可以再進行內鏡治療,效果良好,這些病人不單出現較少的其他疾病,亦可以避免進行外科手術。這項研究結果已得到國際權威臨床醫學學報
─ 《新英倫醫學學報》刊登,顯示其成就得到國際認可。
一九九九年四月八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