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流行病
─ 骨質疏鬆的遺傳學、預防及治療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就骨質疏鬆的遺傳學、預防及治療曾進行大量研究,總結骨質疏鬆症近年大幅飆升,但其實是可以預防的。
這種被喻為世紀流行病的症狀在香港也十分普遍。以香港中文大學制定的正常指標為根據,本港五成更年期後的婦女患有骨質疏鬆。而在1996年,共有3,920名老年人因為骨質疏鬆而股骨折斷,而這類骨折的治療及復康費用已佔去整體醫院開支的2%。研究人員推算至2020年,這類骨折的數字會倍增至7,641宗,這將對本港的醫療服務帶來沉重負擔。
香港中文大學骨質疏鬆研究計劃曾量度本港華人有骨質疏鬆基因的數字,發現只有1%的香港華人是維生素D感受器基因型"BB",這種基因在西方人口群中已證實會導致骨質疏鬆;而雌激素感受器基因型"PP"同樣與骨質疏鬆有關,但本港只有1%華人屬這個基因型。雖然基因引致骨質鬆是可能性甚低,但本港在過去三十年,骨質疏鬆的數字卻已上升300%。
研究發現生活習慣的改變可能是問題所在,香港人高動物蛋白、高鹽低鈣的飲食模式對骨骼有不良的影響,據調查發現,本港華人每日的鈣吸收量只有400毫克,只及西方人口群的一半。同時,鈣吸收量屬最低的25%的老年人,他們比常人更易有股骨或脊骨骨折,比例為兩倍,所以維持足夠的鈣吸收量對保持骨質密度非常重要,而青菜及豆製品都是鈣質的一個主要來源。
另一方面,安逸的生活亦可能導致骨質疏鬆,要保持骨質密度在最高峰,良好的營養及運動缺一不可。但本港人口只有少於5%有經常進行運動,中大的研究發現每天不到戶外走動一下的老年人,因跌倒而導致股骨骨折的比率,較常人高一倍。香港中文大學正進行有關太極拳對健康的好處的研究。
一些骨折高危人士,例如曾經有骨折,長期服用類固醇的病患者,或骨質密度很低(小於每平方厘米0.6克),可以利用藥物改善情況,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臨床研究發現一些藥物如alendronate可以有效地每年增加骨骼密度4%,相信對預防骨折非常有效。
一九九九年七月廿七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