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公布首次大型港人性健康及相關因素研究
香港在性生活失調研究,一直很缺乏。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臨床實驗及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月前進行一項全港性的研究,探討香港成年男性與女性在性功能及性生活方面的失調情況。這項研究是華人社會第一次大型的同類社區隨機抽樣調查(random
population based study)。研究以特別設計的電話及電腦互動問卷輸入方法,隨機抽樣成功訪問了1571名年齡由18至59歲的香港男性及1656名年齡18至59歲女性市民。此種方法由該中心特別設計,比其他訪問方法更能避免因需回應者對敏感問題作出回應的偏誤,並曾成功應用於一系列敏感問題的研究。問卷採用曾在美國權威雜誌JAMA發表的研究問卷以作比較。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系主任趙鳳琴教授表示,性生活的功能失調如陽萎、痛楚、陰道分泌潤滑不足,或對性生活失去興趣、產生焦慮等,與心理健康有很大的關連,本港在這方面的數據實在非常缺乏。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臨床實驗及流行病學研究中心主任劉德輝博士表示,性生活的健康是健康生活中重要的一部份,在外地這些研究極為普遍及重要。今次研究結果顯示,在18-59歲的香港男士及女士當中,分別有50.9%及53.2%,在過去一年至少連續三個月面對著一項或多項性生活失調的問題。年齡愈大,有至少一項問題的機會亦會愈大。
女性所面對的問題(痛楚、不能達到高潮、在性生活中沒有得到樂趣、對性生活失去興趣等),一般都比男性更為普遍。事實上,女性遇到以上四種問題的百份比高達兩至兩成半。
男性有百份之十左右在勃起方面有持續性的困難,與年齡有很大的相關性。30歲以下的男性,有勃起問題的比率在5%以下,在30-50歲的男性中,比率為9%;50-59歲的,則為23%左右。女性則有四份一左右(24.1%)有分泌不足的情況出現,年齡愈大,問題愈普遍。年齡較大而有性生活的男性與女性,亦較多得不到性高潮或性樂趣。另外,有11.4%的男士及2.7%的女士因為找不到性伴侶而感到困擾。就30歲以下的男士算,這比率高達17%以上。
有接近9成或以上的男士覺得性生活是重要的。即使在50-59歲的男士中,這比率仍高達87%以上。在女性方面,在30-39歲以前,有7至8成女士覺得性生活重要;但在40歲以後,比率則降至6成多(40-49)及5成左右(50-59)。值得注意的是,只有52%男士及33%女士認為自己的性知識是足夠的。
研究顯示有大約23%的女性及21%的男性現在因為持續連續3個月以上面對一項或更多項的性生活失調問題而在心理上感到困擾。而性生活問題,亦與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如有勃起問題的男士中,只有40%對自己生活感到滿意,但在沒有問題的男士中,卻有60%對自己生活感到滿意)、生活質量中的「精神生活」及「活力部份」、曾患上抑鬱症及婚姻生活的滿意程度各方面,有非常顯著的相關性。一方面可能是抑鬱或婚姻問題等影響性生活,一方面亦可能是後者影響前者。同時,在找不到性伴侶而感到困擾的男士及女士,在生活的滿意程度、生活質素、在曾患抑鬱症的機會方面,情況都比沒有這種困擾的男士及女士為差。
研究結果顯示,面對工作壓力、財政壓力、家庭壓力以及每週工作60小時以上的男士中,遇到至少一項性生活失調的問題及因此而感到困擾的機會,是其他男士的1.5至2倍。男士若是沒有任何運動、每天抽煙一包以上、或每月至少一次喝酒而每次喝5杯以上者、或濫用藥物者,遇上上述各種性失調的問題的機會增至1.5至3倍。飲酒過量及濫用藥物的女性亦會受到同樣影響。性知識不足、身體健康差及中四教育程度以下的市民,亦有較高機會遇到性生活失調的問題。
與美國的一項權威性相似的調查數字比較,香港人中在各種有性失調問題上的百份比與美國人頗為相似。
劉博士表示,在香港,性健康的問題長時間因為文化及其他因素被醫學界及社會各界人士所忽略。這項研究既指出了性失調問題的高度普及性,亦指出其嚴重性。性生活的問題與心理健康,生活質量等等的相關性,表示性失調及心理問題,可能會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極可能導致性生活的失調。事實上,有運動的市民差不多在每一問題上的機會率都比沒有運動者為低。近期香港人面對的經濟、工作壓力的苦果,在性生活健康中亦表現了出來。
趙教授則表示,政府亦應該投放及發展更多資源,為市民提供治療及預防性失調的服務。
二零零二年三月四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