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爾普斯教授

 

講者簡歷

費爾普斯教授一九三三年出生於美國芝加哥,在紐約州Hastings-on-Hudson長大。他於一九五五年取得Amherst College文學士學位,其後於一九五九年在耶魯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一九七一年,他加入哥倫比亞大學經濟系,並於一九八二年獲聘為McVickar政治經濟學講座教授。

費爾普斯教授為理論經濟學家,他的研究著重於市場參與者的「不完全知識」及「不完全訊息」,以及人們的信念和預期對市場產生的影響。他將自己的理論應用於失業決定因素層面,及相關的工作性質和重要性等課題。早於一九六零年代,費爾普斯教授在決定經濟成長因素方面就有開創性的看法,他因發現研發與教育是「經濟成長黃金律」的決定因素,而在耶魯大學Cowles基金會研究期間嶄露頭角。其最具影響力的研究是為自然失業率的理論奠定基礎 —尤其對其存在,如何決定其大小及市場力量如何影響它等有獨到見解。 有關方面的研究結集於Microeconomic Foundations of Employment and Inflation Theory (1970) 一書。其後他再次研究自然失業率這個課題,在Structural Slumps (1994) 一書中證明市場力量的轉變是改變自然失業率性質的主因。其後於一九九七年Rewarding Work一書中,他集中研究低技術工人的失業問題,他認為解決之道是提供一份理想工作,這基本上對個人成長是必須的。費爾普斯教授隨後的研究轉為對不同經濟體系及對個人成長及滿足差異後果的研究。他在講學、專欄以及Enterprise and Inclusion in Italy (2002) 一書中均提到歐洲大陸的經濟問題並非源於勞動稅項與社會保障,而是由於「社團主義」導致缺乏動力。他目前的研究以建立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模型為主。

費爾普斯教授為哥倫比亞大學Center on Capitalism and Society創會會長,他並由一九九零至二零零零年出任意大利國家研究中心 'Italy in Europe' 研究計劃高級顧問。他為歐洲復興及開發銀行(世界銀行)的經濟諮詢委員會成員,亦為Annual Economic Outlook (1993) 高級作者。於一九九零年初,他為法國經濟研究機構OFCE的國際委員會成員。於一九九零至二零零零年,他為意大利羅馬舉行的Villa Mondragone會議及Siena於一九八七至一九九零年舉辦的International School of Economics合辦人之一。

他擔任多個重要國際經濟組織顧問,包括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1999)、美國國會預算局 (1994)、歐盟 (1987)、意大利銀行 (1985)、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1983及1985)、聯邦儲備銀行 (1983)、美國參議院財政委員會 (1975) 及美國政政部 (1972)。

費爾普斯教授於一九八二年獲選為美國科學院會員,他亦身兼美國藝術科學院及計量經濟學學會會員。一九八二年,他獲選為美國經濟學會副會長,及於二零零零年選為傑出院士。他為世界多所著名院校的榮譽博士,包括其母校麻省Amherst學院 (1985)、羅馬Tor Vergata大學 (2001)、德國Mannheim大學 (2001)、葡萄牙Universidade Nova Lisbon (2003)、法國University of Paris-Dauphine (2004),及內地多所大學榮譽教授銜。2003年普林斯頓大學出版了一本向他致敬的經濟書籍:由Philippe Aghion、Roman Frydman、Joseph Stiglitz及Michael Woodford編纂的Knowledge, Information and Expectations in Modern Macro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