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長圖表的特點
1. 9條百份線

9條百份線 - 新的生長圖表由9條百份線(99.6th, 98th, 91st, 75th, 50th, 25th, 9th, 2nd 及 0.4th)構成。每兩條百份線之間的距離為標準差 (SD)的三分之二 (0.67)。兩條極端百份線(0.4th 和 99.6th)有助抽出懷疑異常生長以作進一步的評估。

2. 與HK1993生長圖表比較

與HK1993生長圖表作比較,HK2020生長圖表中18歲的身高中位數增加大約2厘米。男孩從1993年的170.9厘米增至2020年的172.5厘米,女孩從1993年的158.2厘米增至2020年的160.2厘米。

為避免將兒童肥胖正常化,HK2020按年齡別體重圖表只採用了0-2.0歲的實際體重,兩歲以上至18歲的按年齡別體重圖表則使用了HK1993生長圖表的BMI推導體重。

3. 出生體重

出生體重 - 由於HK2020生長圖表的出生測量值是來自香港健康足月的新生兒,而現在香港的新生兒平均孕齡不到39週,因此HK2020生長圖表中0歲的體重百分位數線是代表38-39孕週出生嬰兒的出生體重/身長。早產嬰兒在38-39週時由早產孕齡出生體重圖表轉用HK2020生長圖表,可能比40週時轉用更合適。

4. 年齡別身長/身高圖表

年齡別身長/身高圖表 – 請注意在兩歲有一個從仰臥長度變為站立高度而產生的7 毫米(結構性)差別。

5. 父母平均身高比較儀

父母平均身高比較儀 - 父母平均身高比較儀是一個為醫護人員使用以設輔助生長評估的工具。大多數兒童的身高百份線在父母平均百份線之上或之下的兩條線內。請注意:不應視父,母,或其平均身高百份線作為正常身高的指標,發育異常的孩子仍可能在父母平均身高的範圍內。

6. 體重別身長/身高圖表

體重別身長/身高圖表 - HK2020生長圖表中再沒有提供體重別身長/身高的參考,因為體型跟身高的關係隨年齡變化,令體重對身長/身高的比率不足作為肥胖的指標。兒童肥胖則將由年齡別體重指數來定義。

7. 青春期發育圖表

青春期發育圖表 – HK2020生長圖表沒有更新青春期發育圖表。

8. 2019冠状病毒病大流行的影響

2019冠状病毒病 大流行的影響 - 數據收集期間(2019年11月至2022年10月)恰逢2019冠状病毒病大流行,居家隔離和學校停課可能使兒童在飲食、生活方式和成長中有所變化。然而,與近年母嬰健康院的幼兒和學生健康中心的學生的體重指數相比,參與2020-22年度香港生長調查的兒童沒有更胖的情況。

況且從香港生長調查中收集到的2嵗以上的體重指數和體重數據並沒有用於構建新的生長圖表,因此冠状病毒病大流行不能對年齡別體重指數有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