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常常從大眾媒體聽到一個相當「神秘」、感覺似遠還近的詞彙,叫做「南亞裔」。其實,他們不是想像中那樣遙遠,教育局為第一屆通識科文憑試設計的練習卷中,就有討論本港少數族裔的問題。
本文將以最新的20 11年人口普查數字為基本,談談本地南亞裔人的概况,以及討論他們在港的教育狀况、他們作為移民身分的故事與議題,以及他們與通識科的關係。
根據最新2011年度人口普查的基本數據(見表),現時在港的「非華裔人」共有45萬人,佔總體本港人口約6.4%,較2006年增長1.4個百分點。這批非華裔人當中,以印尼人和菲律賓人最多,各佔本港人口的1.9%,合共逾26萬人;至於本文的「主角」南亞裔人,若以「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爾人」為代表,三者合共佔本港人口總數約1%,共有6.3萬人。
6萬多人在本港700萬人口中不算很多,但他們的人口增長速度卻相當快:若將2011年人口普查與2006年中期人口普查的數字比較,增長最快的種族是巴基斯坦人、印尼人和印度人,增長率介乎四成到六成二不等。事實上,居住在新界西的市民對「南亞裔人」並不陌生,只不過主流社會對他們的了解和認識仍然不多。
面對人口老化,南亞裔人在港擔當補充新血的作用:比較01、06和2011年的年齡中位數,南亞裔人的年齡中位數比起華人族群年齡最少年輕近10歲,當中巴基斯坦族群更有明顯的年輕化趨勢,可見南亞裔人將是本港人口的重要生力軍。
既然本港南亞裔年輕一代佔該種族的大多數,那麼最直接的議題,自然就是他們的教育。
把焦點放在南亞裔學童上,再看看最新2011年的人口普查數據,比較2001年到2011年不同種族「15歲或以上具專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華人在這 10年由15.5%增至27.1%,增幅為11.6百分點,比例領先同期所有南亞裔人。若把10年間的3次調查獨立計算,華人與南亞裔人具專上教育程度的 人口比例差距愈來愈大。
這反映近10年來南亞裔年輕一代跟不上本港教育快速發展的列車,長遠來說,這對他們的生活素質與階級地位,以至整個族群在香港社會的融合帶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事實上,身為移民的下一代,如何融入主流社會,從來都是一大問題;年輕一代的南亞裔學生站在祖家和本港的生活與文化中間,面對的掙扎與壓力,亦不易被理解。 平機會及理大社會科學學者古學斌等曾在不同調查報告指出,本港南亞裔(以及其他少數族裔)學生最大的難題與障礙,仍然是學習閱讀和書寫中文,不過,現在他 們要面對的問題似乎已不止那麼簡單。
節錄自趙永佳、洪進芳「香港 南亞裔共融」,明報,2012年6月28日。原文可到下列網址閱覽:http://liberal-snapshots.blogspot.hk/2012/07/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