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研究所主頁按鈕  最新活動按鈕
香港中文大學主頁按鈕
研究所標誌
本頁標題

中心簡介

書籍出版

研究計劃

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全文檢索數據庫

《二十一世紀》 雙月刊

學術活動

背景
本頁主題

書籍出版  > 會議論文集 > 民國人筆下的民國> 後記

郵購表doc下載
後記

  國史方面的國際研討會,而近年來隨着大批民國時期重要人物的日記、回憶錄和口述史的相繼出版,特別是蔣介石檔案與日記的開放,為民國史的深入研究帶來一個重要的契機,可是據我所知,除了前些年台北曾舉辦過一個「蔣介石日記與民國史研究」的國際研討會之外,似乎還沒有召開過與日記、回憶錄內容相關的學術會議。於是我們決定本次會議即以民國時期人物的日記和回憶為中心,看看他們筆觸下描述的民國政治和社會究竟是甚麼樣的,這就是「民國人筆下的民國」學術研討會召開的由來。

  由於經費上的限制以及時間上的安排,會議的規模不是很大,我們計劃邀請中國內地、台灣、日本、韓國以及香港地區的三十位學者與會,雖然人數不是很多,但還是希望盡可能涵蓋各個地區、各個年齡段有代表的學人參加。我們擬定的邀請名單中既有多年從事民國史研究的前輩學者,也有近年來成長的年輕一代「80 後」學人(其中有幾位還是中大歷史系畢業的博士生),當然更多的還是那些年富力強、在民國史研究各個領域中的領軍人物。邀請函發出後,立即得到所有受邀學者的熱烈回應,紛紛表示願意與會,並積極配合,在規定的時間內先後提交報告題目以及論文全文,雖然汪朝光、金以林、呂芳上幾位臨時因有事不能參加會議,會前張力先生突然患病未能來港,但他還是提前寄來了論文,這些都是會議得以順利召開的重要保證。

  2017年5月12至14日,「民國人筆下的民國」國際學術討論會在中文大學召開,除與會學者外,還有許多校內外朋友列席旁聽。本次會議共收到論文二十九篇,除了邀請張玉法、楊天石兩位前輩學者擔任主題發言外,其餘學者的論文分為七節予以報告,最後一場為圓桌會議。因為主題基本相同,因此會議沒有分組,亦不設評論,目的是盡可能安排多一些時間讓與會學者和聽眾一起參與討論。兩天半的會議安排得十分緊張,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但每位報告人宣讀論文後都會引發熱烈而認真的討論,這確實是一個高效率、高質量的學術會議。

  會議結束前,我們依據大多數學者的意見,準備會後出版論文集,但時間安排得較為寬裕,主要是讓大家有時間對論文進一步予以修改,同時也不影響學者在其他期刊上先行發表。除了有幾位學者因各種原因不擬將論文提供發表外,論文集共收錄了二十五篇論文。其中張玉法先生的論文是對民國時期的日記、自傳、回憶錄和口述歷史所作的全面綜述,故將其報告列於篇首,其他論文則大致依據其內容反映的時間予以排列,我們只是對論文的格式、註釋等作了一些統一,其他則完全尊重作者的意見,未作更動,謹此說明。

  值此論文集即將出版之際,首先要感謝的自然是來自各地的學者,是他們的參與以及向大會提交了高質量的學術論文,才使這次會議取得圓滿的成功,我們更希望這部論文集的出版會對民國史的研究有所推動;梁元生、陳方正兩位所長親力親為,對會議的籌備和召開十分關心,不僅提供研究所的撥款,還得到旭日慈善基金及明遠文化教育基金會的贊助,這是會議得以順利召開的重要保證;他們二位還在開幕式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歡迎辭,我們即將其作為本論文集的序言,以示祝賀;香港三聯書店和中華書局以及陳新林博士熱情款待與會學者,余國良博士、卜永堅教授自始至終參加會議的籌辦,並擔任會議的主持;徐世博、李子歸、郭展庭、張岩、蘇慧嘉幾位同學參與會議的接待,張志偉、朱敏翎、林毅忠、張素芬在論文集的後期編輯、製作階段,付出許多心力,承蒙老校長金耀基教授題寫書名,更為本書增色,所有這一切都是需要說明和感謝的。當然,最需要提及的是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的葉子菁小姐,她不但從會議籌備時期就不斷與參會者保持密切的聯繫,會議期間所有食宿及會場安排,以及用餐、派車等大小諸事都布置得周到細緻,井井有條,使會議能夠順利進行;會議結束後她仍與學者保持聯繫,不斷跟進論文集出版的各種事務。所以,本次會議的召開與論文集的出版,都是與她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分不開的。

2018年8月寫於中國文化研究所

頁腳
主頁按鈕
網頁導覽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