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場刊

引言

通識教育近年成為大中華地區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大學主修課程提供專業訓練或教授專科知識,通識教育則以全人發展為願景,提高學生對人生種種問題的關注,並培養學生終生學習所需的通用能力,與主修課程發揮相輔相成的作用。其最終目標乃平衡學生在知識及情感上的發展,讓學生除了獲得知識外,亦能成為一個更好、更快樂的人。

要達到這個目標,推動通識課程的同寅,不論是老師、課程設計者或行政人員,都必須是個不斷省思求進的社群;通識同寅須定期有序地結集,再思課程的預期成果,構想嶄新和更佳的推行方案,評估課程對學生福祉有何裨益。為此,香港中文大學大學通識教育教育部於6月27至29日舉辦通識學苑,活動包括工作坊、專題討論、講座及海報展覽,並於6月30日舉辦跨院校師生學術會議。以上兩項活動均由2016年教資會傑出教學獎獎金贊助。 

通識學苑

2017通識學苑將作爲交流通識教育理念的平台,期望為同寅帶來新的啓迪, 也激發更多教職員參與通識教育工作。學苑包括一連串活動,其中四個工作坊及兩場專題討論將會特邀業界人士參加;另外兩場公開講座、海報展覽及音樂會,則歡迎校園內外關心通識教育人士出席。

工作坊及公開講座探討以下課題:

首先,我們要問:我們開列出來的預期學習成果是否準確反映我們想達到的目標?假如有一個貫穿所有通識課程的首要學習成果,那會是甚麼?針對我們的預期學習成果,我們是否有效評估學生表現?評估與學習能合而為一嗎?

其次,儘管教室仍是通識教育的主要場所,服務學習社會參與等新類型學習活動,正讓學生在教室外延續思考,將知識轉化為行動,將理論變成實踐。這些活動如何豐富課堂學習,如何誘發正面情緒,從而推動學生的全人發展?我們已做過哪些嘗試,又累積了甚麼寶貴經驗?

第三,愈來愈多院校在通識課程中引入中引入核心文本,以助師生討論有關人類存在與道德價值這些歷久常新的問題。這些課程同時期望學生通過接觸核心文本,培養讀寫及討論技巧,從而為終生學習作好準備。至今,我們籌辦過哪些核心文本課程?有甚麼困難,有哪些解決方法?

第四,瀏覽互聯網已成現代人的主要「閱讀」經驗,科技輔助學習亦正盛行;在這趨勢下,認真閱讀文本還有意義嗎?如果有,則我們應如何為通識科目選材?又如何促使學生閱讀?

6月27日 (星期二) 第一天議程
上午9:30至中午12:30 工作坊一:設計與施行21世紀的通識教育 海報展覽
下午2:00至4:00 工作坊二:通識2.0:2020的通識教育
下午4:30至6:30 公開講座一:通識教育的首要成果

 

6月28日 (星期三) 第二天議程
上午9:30至中午12:10 工作坊三:通識中的批判閱讀 海報展覽
中午12:30至下午1:45 海報介紹
下午2:00至4:00 專題討論一:在通識中閱讀的實踐與成果
下午4:30至6:30 音樂會

 

6月29日 (星期四) 第三天議程
上午9:30至中午12:30 工作坊四:社會參與 海報展覽
下午2:00至4:00 專題討論二:服務學習
下午4:30至6:30 公開講座二:回歸基本步:閱讀作為最基礎的能力

 

6月30日 (星期五) 第四天議程
上午9:30至下午6:30 通識師生學術會議 海報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