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摘要
明末西學東漸,天主教耶穌會士翻譯了不少歐洲宗教文學入華。本書提綱挈領,選取其中八種要籍予以考釋,析論其中主旨與入華梗概,並進一步揭示出它們對日後清末文學新知的建構所具有之前導作用。這八種譯作的譯者上起利瑪竇、龍華民、高一志、艾儒略與陽瑪諾諸氏,文類涵蓋聖歌、聖傳、聖詩、奇蹟故事集,以及系統儼然的靈修散文集與修辭學論述等等,俱屬歐洲上古迄文藝復興時期宗教文學的代表,在華亦為首布之作,於一般歷史、文學史與翻譯史深具意義。本書乃《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明末耶穌會古典型證道故事考詮》之續篇,而析論之深與時代跨越之廣,則後出轉精,對中西比較文學及歐洲宗教文學中譯史的研究推進卓有貢獻。
作者簡介
李奭學,芝加哥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合聘教授,並為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以及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著有《中西文學因緣》、《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明末耶穌會古典型證道故事考詮》等書,譯有《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絲蒂娃導讀》、《重讀石頭記——《紅樓夢》裡的情欲與虛構》等書。
| 目 次 |
| 序言 |
xi–xiv |
| 常用書目代稱 |
xv–xxi |
| 第一章 導論:翻譯的旅行與行旅的翻譯 |
1–33 |
| 以譯逑友 |
1 |
| 隱身的作者 |
7 |
| 翻譯的形式 |
16 |
| 觀看的角度 |
27 |
| 第二章 聖歌與聖諦:利瑪竇譯《西琴曲意八章》 |
35–59 |
| 琴聲 |
35 |
| 聖典 |
37 |
| 古典 |
47 |
| 餘音 |
57 |
| 第三章 翻譯 • 政治 • 教爭:龍華民譯《聖若撒法始末》 |
61–106 |
| 譯名的故事 |
61 |
| 翻譯的策略 |
69 |
| 譯者的特權 |
84 |
| 聖寵的政治 |
97 |
| 第四章 太上忘情:湯若望與王徵譯《崇一堂日記隨筆》 |
107–149 |
| 傳而記之 |
107 |
| 愛樂實 |
113 |
| 卡利他 |
122 |
| 愛佳泊 |
132 |
| 翻譯告解 |
141 |
| 第五章 三面瑪利亞︰高一志譯《聖母行實》 |
151–203 |
| 有母無父 |
151 |
| 背主血契 |
153 |
| 金環之約 |
167 |
| 送子觀音 |
181 |
| 優入聖域 |
191 |
| 第六章 聖人 • 魔鬼 • 懺悔:高一志譯《天主聖教聖人行實》 |
205–253 |
| 黃金傳奇 |
205 |
| 聖的內涵 |
210 |
| 魔為何物 |
221 |
| 懺悔的方法 |
231 |
| 前世來生 |
245 |
| 第七章 著書多格言:高一志譯《譬學》 |
255–309 |
| 格言的定義 |
255 |
| 聖與俗 |
262 |
| 再談聖與俗 |
273 |
| 筆墨津梁 |
288 |
| 西來儒者 |
301 |
| 第八章 中譯第一首「英」詩:艾儒略譯《聖夢歌》 |
311–364 |
| 夢的考掘 |
311 |
| 夢中對話 |
324 |
| 夢的解析 |
343 |
| 夢回英倫 |
355 |
| 第九章 瘳心之藥,靈病之神劑:陽瑪諾譯《輕世金書》 |
365–394 |
| 譯本的問題 |
365 |
| 原本與源本 |
368 |
| 文體與譯體 |
376 |
| 閱讀實學 |
382 |
| 注疏的傳統 |
390 |
| 第十章 結論:明末翻譯與清末文學新知的建構 |
395–443 |
| 舊教與新教 |
395 |
| 再造文學的知識系統 |
412 |
| 中國早期現代性 |
432 |
| 重要書目 |
445–496 |
| 索引 |
497–518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