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改變世界

2021年人口普查發現,本港約314,800人有某程度聽 覺障礙;但社會對此缺乏認識,對手語又有不少誤 解,導致聾人在學習上支援不足,讀寫能力欠佳, 甚至難以投身社會或在大專進修。中大2003年成立 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目前由鄧慧蘭和施婉萍兩位 語言學教授負責。鄧教授說:「當時,整個亞洲都 沒有任何大學成立手語語言學研究中心或推動學術 培訓。作為研究手語學者,我覺得自己有責任在中 大深入探討這門專業。」 中心推出的亞太區手語語言學研究及培訓計劃 (APSL),讓本地和亞洲的聾健人士在中大研讀手語 語言學,參與手語語言學研究,結果造就了獲獎的 亞洲手語數據庫(Asian SignBank)。施教授表示, 不少亞洲國家視聾人為殘障人士,並非「少數語言 群體」,因此希望透過中心的工作,與當地大學、 政府及聾人組織合作,設立手語語言學、聾人手語 語言教育等培訓及學科建立,從而改變社會對聾人 的態度。中心在本港亦有研究如何推行優質聾童教 育。2006年,中心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 6400萬港元,開展全球首個從幼稚園到中學階段的 「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SLCO),讓聾健兒童一 起通過手語和口語接受教育,成效顯著。 經過多年努力,中大已成為亞洲研究手語及聾人研 究的學術和培訓重鎮。目前中心的APSL項目涵蓋 多個亞太地區國家,如印尼、斯里蘭卡、緬甸、日 本、斐濟等。中大亦積極在亞洲鄰近國家推廣SLCO 模式的優質聾童教育及研究,獲得國際肯定。鄧教 授說:「我們不時會收到與教育相關的國際研討會主 辦機構邀請,成立專門研討小組,向與會者分享中 大的研究成果。」 邁向第三個十年之際,中心希望繼續發展各種跨學 科研究,以支援聾人社群。最近十年,兩位教授與 不同工程學系教授鑽研手語識別系統,也有和谷 歌亞洲合作利用手語識別研發網上手語遊戲「手語 村」,在世界各地推廣手語學習,期望這些項目能 促進聾健人士之間交流。近年施教授也跟中大醫學 院和社會科學院的教授,以及港大法律學者合作, 成立網上手語平台解釋醫療、法律、精神健康以 及性教育等概念,廣受本地媒體關注。施教授說: 「其他教授開展研究項目時,往往先考慮哪些題材 最熱門,最能爭取論文發表的機會,我和鄧教授會 同時兼顧聾人的需要,制定研究項目的方向。」 鄧慧蘭 語言學教授 施婉萍 語言學副教授 手語及聾人研究 亞洲手語研究先行者 84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