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通識經典研討會(二)暨會前教學工作坊
29-30.12.2023
香港中文大學
自2012年始,所有香港中文大學本科生都須修讀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課程包括「與自然對話」及「與人文對話」兩個科目;其中「與自然對話」以閱讀科學經典為主,啟發同學了解和思考人類對自然的探索以及人在自然中的地位。牛頓的《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原理》)是一本劃時代巨著。它標誌著探索宇宙的方法進入了新時代:以經驗為基礎,以測量為準繩,著重數學推演而非哲學思辨;也揭示了人類所處的宇宙是機械式的世界。學生閱讀《原理》,不僅能了解牛頓如何建立宇宙體系,更重要的是認識到牛頓之所以偉大,不單在於他發現了自然定律和尋找到數學定理,更在於他帶來了新的宇宙觀。宇宙不復是天地法則相異的二分世界,而是各部分皆遵從相同定律的一體系統。「與自然對話」原來已選取了《原理》裏定義和公理的部分,由2023–24學年開始更加入了第三卷有關推論原則的部分和全書的總釋。
《原理》這部科學經典標誌著十六至十七世紀歐洲科學革命的顛峰,帶來嶄新的世界觀,啟發後世採用以經驗為基礎的定量方法來探索大自然。然而,自《原理》出版三百多年以來,科學家的世界觀和探索自然的方法是否絲毫沒變?我們對這本經典著作有沒有新的理解?再往前追溯,我們對《原理》出版時的社會背景和歷史脈絡有沒有新的認識?通識教育基礎課程開辦至今已逾十載,際此讓我們重讀經典。就《原理》於通識教育的意義,我們舉辦《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研討會,邀請專家學者就以下範圍報告教學和研究心得:
香港中文大學有不少對牛頓力學深感興趣的教師、研究生和本科生,其中有些正考慮開設相關通識課程,嘗試把相關內容加入現有課程,或打算將來當中學物理教師。教師當然需要具備比教學內容更深更廣的知識,例如,以牛頓力學為基礎而發展出來的拉格朗日力學和哈密頓力學、兩種力學對已有的概念(例如,座標、對稱)帶來的新觀點,以及它們與統計力學和量子力學的連繫。本研討會前將舉行教學工作坊,介紹教授牛頓力學的教師需具備的基礎知識。
重讀通識經典研討會(二)暨會前教學工作坊
重讀通識經典研討會(二)暨會前教學工作坊
王永雄
香港中文大學大學通識教育基礎課程署理主任
會前教學工作坊
(以英語主講)
許伯銘
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
13:00 - 13:30 註冊
潘偉賢教授, JP
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教育)及偉倫統計學教授
主旨演講
(以普通話主講)
陳方正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主旨演講
(以普通話主講)
傅大為
台灣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主旨演講
(以普通話主講)
韓琦
浙江大學歷史學院
主旨演講
(以英語主講)
朱明中
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
主旨演講
(以普通話主講)
王道維
台灣清華大學物理系
於「與自然對話」中把牛頓情境化
蔡一帆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科學院
牛頓與他的「黑暗秘密」
胡晓倩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科學院
討論牛頓令人困惑的「假設」概念以更了解科學過程
羅玉成
香港中文大學大學通識教育部
幫助學生欣賞牛頓在世界觀中的突破:從初步理解《原理》中的運動定律和定義開始
張恆鏘
香港中文大學大學通識教育部
重讀通識經典研討會(二)暨會前教學工作坊
如有任何查詢,請聯絡
香港中文大學 大學通識教育部
香港中文大學
許讓成樓 8 樓
電話: (852)3943 7075
傳真: (852)2603 5398
電郵: ouge@cuhk.edu.hk
版權 © 2023. 香港中文大學 大學通識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