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張冠雄老師 大學課程部廣東話組長
|
![]() |
編者按︰張冠雄老師讀預科時,曾受一位畢業於中文大學的老師薰陶,對哲學很感興趣。他十七歲第一次參觀中文大學時,便決意考文學院,主修哲學,副修中國語言及文學。大學畢業後他獲獎學金進入研究院深造哲學。張老師還精通日語,喜愛日本文化。很難相信這位笑容可掬、略帶腼腆的老師還是香港劍道協會的初級教練。張老師深受學生愛戴,現已在研習所任教超過十五年,本期專訪由張老師分享他的小故事。
個人與專業
1.
從哲學到語言
2.
入行執教鞭之路
3.
你的日本朋友怎麼樣看今天的香港?
4. 工餘做些甚麼? 有甚麼嗜好?
我是香港劍道協會的初級教練,每星期固定練習兩次。香港的劍道圈子不大,每年參加本地或區內的比賽,許多一起練習多年的同學總有機會碰頭。在中大工作的同學或者前輩都有好幾位,而我的老師都是來自不同專業和領域的管理層。運動以外,同時認識了一班喜愛運動,更喜歡東方文化的好朋友。除了劍道,平日喜歡逛樓上書店。當電子書和網購大行其道的今天,逛書店的樂趣就好比尋覓失散多年的老朋友帶給你的一份充滿期待和喜悅的快感吧。其他的愛好包括騎自行車,更喜歡貓。養貓多年,家裡的貓早已成為家庭成員。貓最厲害的是耐性,為了等你回家,可以憋上一天不吃飯不上廁所。貓從來不會唯命是從,但是我覺得貓是人類最純情的好伴侶。
教與學: 學生
5. 中大學生容易犯的廣東話的毛病
6.
難忘的學生
大概在十多年前,我在進修部廣東話組任教時,參與過由男女師生組成的「聯合國足球隊」,逢星期六練習,並參加中大的「中超聯」球賽,整個隊伍超過十人,還有後備球員及啦啦隊,都是我們所裡的學生,那是一段讓我對研習所培育起歸屬感的青蔥歲月。其後在大學組任教時,認識到內地本科生用功讀書的另一面,他們活潑好動,又愛玩又愛參與校內活動。有次學生贈我普通話劇社的門券,看他們表演,與他們平日上課時的印象判若兩人。中國學生廣東話課人數比較多,我從來給自己的目標是開課後3星期內記好每班學生的名字。早期每班有20至25人,我感到頗為吃力,於是那時候做了一個跟我自己唸中學時用過的差不多的座位表,每次見面可以因應學生座位變動隨時調整。記得他們畢業的那一年,他們邀請我在Photo Day到百萬大道拍照,並送我一本紀念冊,我就決定以那張座位表相贈。轉眼他們畢業多年了,仍然與我保持聯繫,有些特地跑來中大探望我,更有一位舊生由於他也在工餘時學習劍道,於是他竟約我一起在校內切磋劍道呢。
教與學: 學術發展
7.
身為大學課程電子學習項目的統籌,對廣東話課程eLearning的發展有甚麼看法?
課堂以外發展更多網絡及電腦學習工具是一項重要及長遠的工程。例如想學生更有效把握Sounds & tones過去我們已經提供了許多聽力練習給學生練習,但是模仿正確的口型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倘若在聆聽練習之上附上視頻,將有助學習事半功倍。今天的電腦軟件能夠滿足聽力及視覺兩方面的輸入。所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手到,傳統教室受到時間局限,當面對人數較多但課時非常有限的現實處境下,教師需要多應用互動多媒體輔助教學,目的不是取代老師的角色,而是增加對所有學生的接觸面。過去學生沒有足夠時間在課堂上表達意見,或者老師不能充份照顧每一位學生,eLearning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發展方向是在不加重同事工作負擔的前提下,電腦能夠幫上忙的就找電腦幫忙。未來我們應該要推出更多可以比對學生發音及標準發音的學習配套,也應該參考更多本地其他院校的經驗作為借鏡。事實上許多本地中小學在eLearning的應用已經相當廣泛和深入,一些課堂上師生互動的手機應用程式例如「Plickers」、「Kahoot!」以及讓學生在家預習的工具「Explain Everything」越來越普及。我們的對外漢語教學也必須跟隨社會發展不斷調適。
8.
談一談普粵對比專欄
9.
未來一兩年教研上有甚麼計劃?
|
|
張老師指導非本地廣東話學生於春季晚會上演出 | 文學院優秀教師及學生嘉許儀式留影 (照片來源︰文學院) |
About Us
| Contact Us
| Privacy
|
Disclaimer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