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探究方法和定位

量性與質性方法之分

科學的探究方法必須通過驗證 (verification) 來立論,這過程強調邏輯思維和客觀的方法程序,以增加發現的可通則性。探究方法主要分量性和質性兩大類。量性分析依賴統計學工具來整理和演繹 (deduction) 數據。演繹推理從理論 (theory) 出發,確立所要測量的關係 ,然後通過逐步具體或操作化 (operationalization) 的程序搜集實徵資料 (empirical data) ,以檢視關係的屬性。通則化的邏輯建基於一套機率 (probabilistic) 語言,固亦強調樣本大少 (sample size) 和抽樣的隨機性 (randomness),以減少可能出現的偏差。

量性探究主要涉及統計分析,質性資料則涉及編碼 (coding) 和逐步的理論化 (theorization) 。質性探究強調事物的多面向性,同一個社會現象或處境可能對不同崗位的參與者有不同意義 (meaning) ,而這些分別會影響互動交往時的行為 。質性探究用的不是演繹法,而是歸納推理 (induction) 。這類探究由觀察訪談所得的資料出發,從個人本身的觀點去理解事物的多重意義,進而歸納現象的形態 (patterns) ,然後確立相關的理論。質性探究強調分析的深度和整全性 (holistic) ;由於涉及的是概念上的通則性,而不是統計分析那種從樣本到母群的機率通則,抽樣大少並不重要,強調的是「質」的多面向性,以豐富和深化全面的分析。

兩種方法各有好處,但由於推理邏輯不同,選用準則將取決於探究目的和確切的研習問題。假如探究目的是解釋性,強調測量閱讀習慣和教育程度的關係,並希望把分析結果概括至更大的母群,則量性分析明顯會較適合。另一方面,若探究目的是探討性,著重了解同學如何閱讀和詮釋傳媒中的性別角色定型,以建立有關閱聽人和媒體的概念理解,則質性方法會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確定大方向以後,便須考慮實際的經濟效益問題。探究過程花錢費力,在有限的資源下,學生必須量力而為,選擇一個真正能夠執行和在能力範圍內能有效管理的題目和探索的母群,盡量以最經濟的方法去回答最多的問題。一般來說,須顧及以下事項:

  1. 方法定位和設計 (orientation and design)
  • 方法能否直接有效的回答探究問題?
    • 這部份涉及探究目的,以及概念操作化的問題。

  • 方法程序是否夠科學,以確保資料的效度和信度?
    • 這關乎概念的定義和操作化,以及探究員在調查或訪談前的準備,和實際接觸受訪者時提問的技巧與應對 。

  • 抽樣程序是否夠科學,以確保發現能概括至所設定的相關母群?
  1. 執行問題 (execution)
  • 探究範圍 (scope) 是否適中?
    • 在有限財力和人力資源下,探究範圍切忌過寬,否則資料難以聚焦,搜集過程會變得吃力,所得的成果亦只能強差人意。

  • 探究方法是否可行 (feasible) ?
    • 所需資料是否開放?設定的探究場域 (field site) 是否容易進入?需要聯絡的知情人或受訪對象是否容易接觸?他們是否會願意接受訪問?假設學生計劃訪問一些曾經未婚懷孕的少女,以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在有限的資源下,這是一個執行性頗低的選擇。相關的受訪者難以從顯見的屬性辨別,更重要是課題涉及一個較負面的標籤,即使能夠找到相關個案,對方亦未必願意接受訪問。這種情況下便須重新思考探究的方向;例如,可保留未婚懷孕這主題,但把探究重心改為政策分析,探討不同崗位的人士(如社工)如何處理和面對有關問題。

  • 探究方法是否在操作能力範圍以內 (manageability) ?
    • 這關乎以上提及的問題,及時間上的預算和安排。根據老師評核三個階段的時間表,學生大概有八個月的時間構思至完成專題研習。學生需在探究的第一個階段衡量自己能否在有限的時間處理定下來的問題,並作出理性和實際的調整。
  1. 倫理及安全問題 (ethics and safety)
  • 除了一些與科學性和經濟效益相關的問題外,亦須顧及探究過程中的倫理及安全問題:
    • 受訪者須在知情及同意的情況下接受訪問。
    • 探究員必須在可預知的範圍內,避免一切可能傷害到受訪者或參與者的行為 ,如侵犯私隱或剝削他人以從中取利。
    • 探究員須衡量探究場域(如某些場所和地方)是否安全,並盡量安排在一些公眾和安全的地方與陌生人接觸及進行探究。
    • 探究報告中的所有資料必須如實報導並作出專業的引述,不能作假或抄襲。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