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探究方法概覽
    1. 基本概念

    在討論探究方法以前,必先釐清幾個常見的方法詞彙:

    • 變項 (variable)

      科學探究採用的是一套變項語言。變項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用意是隔離事物中的某種屬性 (attribute/property) 。變項的值指一些具體的屬性,會根據數值或類別而出現變化。例如,性別是一個類別變項,而這變項的值包括男或女;年齡亦能作變項,但其屬性變化可以任何大於零的數值顯現。

      變項是探究語言中最關鍵的概念,容許我們從複雜的現實中人工地隔離個別的分析元素(即屬性),制訂相關的理論來解釋或描述事物的相互關係。

    • 概念 (concept) 和操作性定義 (operational definition)

    概念是一個抽象的觀念,用來反映和隔離事物中特有的屬性。抽象的概念不能直接應用於探究過程,量性分析會先把概念具體化,給予清晰的定義,使之變成可操作的變項,才展開探究過程。

    例如,家庭暴力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我們可把概念定義為“對家庭成員實施身體及精神上之違法侵害行為”,並把定義的各部份操作化為具體的指標。比方說,家庭成員可包括配偶、前配偶、同居伴侶,前同居伴侶及其親屬(如婆媳、子女及兄弟姊妹)。身體侵害可操作化為以下行為之出現及其頻密程度,如扼頸、腳踢、推撞、用刀或利器指嚇、以拳頭或其他物件重擊、毒打、掌摑 、抓、捏扭手臂或扯頭髮。精神虐待則可包括侮辱或辱罵、喊叫或呼喝、威嚇 、埋怨等。

    參考資料: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及陳高凌。2000。《「家庭暴力對被虐婦女及其子女的影響」研究 》。

    • 理論 (theory) 和測量關係

      理論便是一組詮釋或推論概念和變項之間的關係,用以解釋現象的邏輯陳述。例如:

    概念:社交能力、自我形象
    理論:社交能力越弱,自我形象越低

    探究做的便是把這些概念轉化為可量度的變項,然後搜集資料來測量或驗證兩者之相互關係。

  1. 探究方法

探究方法指具體驗證或測量關係的工具。以下是專題研習中較常用的方法,有關各方法的優劣和應用,將在第三課續述:

探究方法 資料來源
自己蒐集 現存
量性 問卷調查

官方統計資料

非官方統計資料

實驗法
質性 深入訪談 內容分析
田野觀察

量性方法

  1. 自己蒐集

量性方法一般從理論出發,然後逐步把概念操作化,使之成為可以客觀測量的變項學生較常用的量性方法有問卷調查和實驗法:

  • 問卷調查 (questionnaire survey)

    問卷是一種提供預設問項和答項的探究設計;問卷可以書面或面見的形式進行,探究員搜集答案以後再進行整理和分析。

    問卷格式可以是封閉 (closed) 或開放 (open) 。封閉式問卷提出多個問項,並就每個問項提供預設的答項。例如:

在過去的一星期中,你每天平均花多少時間上網?

□少於 1 小時 □ 1-2 小時 □ 3-5 小時 □多於 5 小時

開放式問卷則沒有預設答項,受訪者可自由填寫答案,如:

    在過去的一星期中,你每天平均花多少時間上網?

    _____ 小時

相對質性方法而言,問卷調查較節省人力和時間,容許探究員在較短時間蒐集來自更大樣本的資料。標準化的問題及答案亦方便往後的量化和統計分析。

  • 實驗法 (experiment)

    實驗法的推理邏輯相若,都是通過變項資料的搜集來測量變項之間的關係,但方法設計上有所不同。實驗法刻意製造兩個人工環境 (或通過設計選定兩個可比較的情景),在控制 (control) 各種變異的情況下比較受試組 (treatment group) 和沒有受試組別 (control group) 的分別,以測量相關的因果關係。

例如,章教授想探究新藥物對治理失眠的成效。參與實驗的有兩組經常失眠的病人,兩組病人皆以為自己參與試驗新藥,但第一組實為非受試組別,只獲分派貌似藥丸的糖果,而第二組才是受試並服食新藥的病人。結果發現兩組病人在服食真假藥丸前後皆有同樣程度的顯著療效;在這情況下,出現的可能只是偽藥效應 (placebo effect),即病人預期有好轉的情況下而作出的心理效應,而不是反映藥物真正的成效。換句話說,實驗無法證明藥物與睡眠狀態的因果關係,新藥的療效固亦成疑。

實驗法的好處在於事前考慮可能干擾探究結果的外在因素,並及早加以控制。

  1. 現存資料

學生普遍有一種錯覺,以為數據必須第一手蒐集回來,忽略現存資料的使用。實情是,量性數據強調數目的大少和抽樣的代表性,如現存資料適用的話,自己蒐集資料是一個費時兼效益頗低的過程。主宰探究成敗的關鍵在於課題是否清晰,以及驗證所用的資料是否以科學程序所得。資料是否親自搜集完全不重要,也不影響結果的客觀性。現存資料可來自以下兩種途徑:

  • 官方統計資料

香港政府統計處上載了很多有用和重要的數據,並就各社會專題類別提供了相關連結。個別部門更提供互動軟件,幫助學生即時下載所需的資料圖表。探討現代中國的同學亦可瀏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及其他國家部門的網站,當中同樣有很多重要的原始資料可供下載整理。

分析現存資料的邏輯跟自己蒐集回來的資料雷同,主要分別在於未能完全控制問項與答項。官方提供的原始數據絕對比學生能在有限資源下搜集回來的資料更科學和具代表性,學生在擬定探究題目的過程應同步查看現存數據,衡量自己興趣與能力、並調整探究方向,在適當情況下盡量分析官方資料。

  • 非官方統計資料

非官方的國際或民間團體亦提供不同類型的原數據。公共圖書館的電子資料庫便連結至大量相關材料, 如包括十九個亞太國家的經濟及統計資料的 EIU CountryData (Asia-Pacific)、提供國際統計數字的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Yearbook、 世界發展指標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詳見連結中的目錄:

此外,一些本地組織亦提供了不少有用的數據,而資料可在互聯網或圖書館中找到。以下是一些常用例子:

以上資料大多夾雜分析報告。學生可參看研究結果(即統計數字)部份,使用相關的原材料。分析報告則屬文獻討論,須另作處理。

有關如何應用官方或非官方提供的統計數據,將在第三與第四課續述。

質性方法

  1. 自己蒐集
  • 深入訪談 (in-depth interview)

質性探究用的歸納推理,強項是探索事物的意義和當事人對現象的觀感反應,而這類資料往往不能跟問卷調查般預設太具體的問項和任何答項。訪談員會就主題草擬些一般性問題,盡量留更多空間予對方自由發揮,待分析時才把資料編碼和理論化。

  • 田野觀察 (field observation)

除訪談外,學生亦可通過觀察事物來記下精確和描述性強的田野資料。田野觀察一般在自然情景下進行,但也可在預設的控制環境中發生。探究員可選擇隱藏身份或不隱藏身份,也須決定是否置身環境抑或保持距離,拒絕參與田野中的活動。這些都是重要的程序決定,會影響觀察員和社群的關係,以及所得的資料。

  1. 現存資料
  • 內容分析 (content analysis)

這是針對某一種探究內容命名的探究方法,泛指對大眾傳媒訊息內容所作的分析。嚴格來說,內容分析不用規範於量性或質性的方法探究;視乎探究目的,集中使用其中一種方法,或兩者兼用皆可。

內容分析的是媒體文本,素材來自各類印刷或影音媒體,包括書本、報章、雜誌、電台、電視、電影或互聯網。學生須注意的是抽樣問題,有關討論將在稍後的各課中續述。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