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確立專題探究題目

  1. 探究目的

腦力震盪過後,學生須就可探究的議題作篩選,並釐訂探究目的。

可探究的方向 選擇
中學生之越軌行為
青少年的網上非法下載活動
香港保育政策
環保回收三色筒

參照 Ruszkiewicz et al (2003) 的討論,適用於中學專題研習之探究目的包括以下四類 :

  • 事實 (a question of fact):探索事實
  • 因果 (a question of causality):尋找因果
  • 定義 (a question of definition):追尋定義
  • 檢核 (a question of value):對事物成效或表現的檢核

  1. 事實

所有探究議題都包含某程度的事實資訊,而以上三個探究方向均可作為一些純粹事實性的專題。這類資料的描述性較強,基本問題包括:

  • 對現象所知的是什麼?
  • 還有什麼有待探究?
  • 讀者會認為那個題材較有趣和有啟發性?

先前談及的其中四個“什麼”(什麼事?什麼人?什麼地點?什麼時間?)和一個“怎樣”皆可理解為一些描述式的事實。假設以下是應用於學風中學的範例:

四個什麼 與專題相關的問題 虛擬例子
什麼事?

中學生有什麼越軌行為?
這些行為發生的頻密程度如何?

堂上發送 SMS、 染髮或使用定型用品,擅自修改校服規格等
個案數字再過往三年持續增長

什麼人? 什麼學生違規? 每個年級都有學生違規,但高中和預科的情況最為嚴重
什麼地點? 違規行為發生在什麼地方? 某些校規局限於校內(如使用手機守則),某些則牽涉校外活動 (如“拍拖”)
什麼時間? 違規行為發生在什麼時間?

視乎性質而定
整體來說有上升趨勢

總括而言,事實性的問題 (factual questions) 的價值在於:

  • 讓讀者知道一些她們未知的東西
  • 確認現象的確如所推論的情況相若
  • 否定一些錯誤的資料
  • 展示某些現象/情況如何出現/發生
  • 描述和記錄某情境的不同部份

  1. 因果
  • 就現象提供因果分析是探究的一個主要目的,所包括的面向如下:
  • 解釋某些事件/現象為何出現,亦即第五個W,“什麼原因”的問題
  • 驗證現存的理論,或坊間一些既有但未必科學的解釋
  • 剖析因與果的關係,把現象進一步脈絡化
  • 探討某些趨勢或行動可能帶來的轉變
問題 與專題相關的問題 虛擬原因
什麼原因 什麼原因驅使學生違規?

抗拒權威
朋輩壓力


  1. 定義

這類探究針對某些概念或用詞的意思,而這些用詞的意思有一定爭議性,牽涉不同人的意見或利益考慮。例如,什麼是保育?官方和民間團體的定義和所倡議的政策都有所不同。集中探究定義的專題報告可環繞以下要點:

  • 眾多現象/事件 (皇后碼頭、天星碼頭、景賢里)有什麼異同之處?
  • 現象/事件(如有關皇后碼頭拆卸的爭議)所屬的是那一個更大的主題 (保育?)?
  • 相關的持份者 (stakeholders) 是誰?
  • 主流定義是什麼?代表那些人的聲音?主流以外的定義又有那幾種?那些人的意見被排斥 (excluded) 於主流定義以外?
事件 主題 定義  
皇后碼頭、天星碼頭、景賢里、中區警署建築群、前中央書院遺址等 保育 官方 狹義:強調保存(preservation 或 conservation)
假設:發展和保育分割並相對立

政策:「活化」歷史建築物,使其發揮「經濟及社會效益」,成為「獨特的文化地標」,為旅遊業和高、中收入階層服務

非官方 廣義:孕育(cultivation)
假設:發展和保育非分割也不相對立

政策:保存並培育舊區與古蹟「曾承載的合理和良好的空間設計、生活方式和人際網絡」,並在此基礎上,更新舒展其所蘊藏的文化和經濟潛能,以求改進社會的生活素質,達至更廣義的發展目的

參考資料:許寶強。2007。〈 保育是發展,文化是經濟〉,原載《 明報月刊》2007年12月號,46-49頁。


  1. 檢核

除事實、因果和定義以外,探究亦可專注檢核某些事物的成效和表現。檢核並不等同探究者主觀的判斷,立論過程依然強調資料和數據的科學性。檢核報告多集中以下面向探索:

  • 檢討某些習性 (practices) 的好處和弊病
  • 檢視及解釋某些程序或政策的成功與失敗
  • 就以上習性/程序/政策提出其他方案或建議
例子
檢討三色回收筒的成效
檢討國情教育的成效


以上四項目的並不互斥,實際探究往往涉獵多於一個項目。然而,由於時間有限,學生必須弄清排序上的重要性,於資源投放和報告篇幅上作出調整。以下圖表嘗試修正先前的探究方向並確立探究題目:

探究題目 事實 因果 定義 檢核
中學生之越軌行為及其成因 o    
青少年的網上非法下載活動和心態      
檢視香港保育的定義和政策方向 o   o
檢討三色回收筒的成效 o    

= 首要目標,o = 背景資料或次要目的


  1. 資料蒐集

在確立題目的過程中,學生會同步進行資料蒐集。下列是一些常用的參考資料及其主要目的:

資料來源 事實性 因果性 定義性 檢核性*
百科全書    
字典      
其他參考書籍,如年鑒      
書本 (包括學術書本和大眾刊物)
雜誌 (包括學術雜誌和大眾刊物)
新聞資訊 (報紙、電台或電視新聞、互聯網新聞)      
報章社評      
書評、影評、專欄      
專題網站 (如有關家暴的支援網站)  
個人網頁      
現存數據 (如政府統計處資料)      
專家訪談    

*學生須批判地審視各類檢核性資料的可信性
參考資料:Ruszkiewicz et al (2003:42-43)

第一課提到資料蒐集的基本過程,以下是另一個以違反校規為題的例子:

例子:從資料蒐集到探討相互關係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