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探究設計
  1. 變項與因果關係

探究題目確立後,下一步的工作便是訂立探究工作計劃。學生須建構自己的分析框架。這框架須點出問題可能牽涉的相互關係或趨勢,而探究的目的便是驗證或測量這些關係。這階段的工作包括:

  • 鎖緊探究題目中的關鍵概念
  • 點出可驗證或測量的相互關係或趨勢
  • 確定探究方法

上一課提到,變項是探究語言中最關鍵的概念,容許我們從複雜的現實中人工地隔離個別分析元素(即屬性)。 我們需在設計探究時多繪思維導圖,清晰測量的是什麼相互關係。如先前範例所示,我們需要隔離所有可能解釋現象的因素,如Y是我們要解釋的現象,則X可被理解為導致Y的因素。

假設學生想探究瘦身現象,籍此反思通識科中有關傳媒如何傳遞某些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予年輕人的問題:

以上專題探究瘦身文化如何影響中學生的自我形象及其相應行為。在這情況下,被解釋的X和Y主要是:

瘦身文化
青少年對美的看法
青少年的自我形象
瘦身行為


  1. 第三個變項的問題

一個周詳的探究設計不獨要考慮想探究的相互關係(即X如何影響Y),也須預視可能導致Y的其他因素。假設學生決定以調查問卷進行以上探究,而有關概念亦已操作化,那問卷內容是否只需搜集我們認為相關的變項資料,即以上圖表的X和Y?分析對象是否就是劃一的年青人呢?

以上圖為例,性別可能是文化以外的一個重要中介變項。如是者,我們須在蒐集資料的同時操控後者可能帶來的影響,才能確定探究結果真能反映瘦身文化(x1),而不是性別(x2)的影響。


例子

假設下圖是一個有關學生曾否服食瘦身產品的調查發現。數據來自兩個學校樣本,樣本一的資料顯示有30%的同學曾服食瘦身產品,樣本二則發現有50%之多。這是否證明第二間學校的學生較受瘦身文化影響呢?

這裡可能出現的另一個變項是什麼呢?如瘦身文化對男性和女性有系統性不同的影響,則我們必須知道每個樣本的性別比例,才能判斷發現反映的是學校 (x1),抑性別 (x2) 的分別。

上圖展示兩個樣本的性別比例,下圖則按每個樣本的性別基數計算出可比較的百份比:

    樣本一 樣本二
性別比例 (%) 80 50
  20 50
曾服食瘦身產品比例 (%) 男* 25 20
  女* 50 80
  30 50

*基數以每個性別之人數計算

以上資料顯示兩點:

  • 兩個樣本的性別比例確有不同,樣本一明顯男多女少。問題是,樣本二整體的瘦身比率較高,這結果反映的是學校之間的分別,還是性別上的分別呢?
 

假若調查問卷沒有蒐集有關性別的資料,我們將無法判斷兩個樣本的分別是什麼意思。上圖則嘗試比較每個樣本在性別上的差異,發現每個樣本中曾服食瘦身產品的女生比率均高於男生至少50%,確認性別在整體上有系統性的影響。另一方面,我們發現兩校之間的男生和女生在瘦身習慣上有些細微分別,樣本一的男生瘦身比率比樣本二高,而女生的情況則相反。這是否反映籠統的性別效應以外,兩校之間的文化還是有所不同呢?

由於探究在抽樣前沒有確切地操控性別這變項,我們不太肯定兩校的差別是否來自樣本數目的差異。須留意是,樣本一的女生比例極低,個案只有兩個,遠比樣本二的五個個案少。換句話說,樣本一可能出現的隨機偏差很可能比樣本二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無法科學地把兩者真正比較。更好的做法是在設計探究方法的時候已列入性別這個變項,在每個樣本中皆抽取同樣數目的男性和女性受訪,加強兩者的可比較性:

大家至今應察覺到探究每個階段如何緊扣一起,在思考題目的同時,亦須開始考慮分析層次和抽樣等問題。這些問題都將在下一課中續述。


  1. 可探究性 (researchability) 的準則

所有探究必須植根於確切的實徵素材 (specific empirical materials),而探究結果則能為一些概括性或理論的議題帶來啟示 (general or theoretical relevance) 。

初步構思過後,便須回答以下問題 (第三課續述):

  • 是否有清晰的概念和變項?
  • 是否清楚要測量的相互關係?
  • 是否已清楚界定探究的母群和樣本?

基本框架做好,卻未必代表探究題目是適用於專題報告。學生必須考慮是否真能把構想付諸實行,完成一個科學性的探究。以下是幾個衡量可探究性的重要準則:

  1. 可驗證性 (verifiability)
     社會上有很多值得思考和探索的問題,而探索的角度也很多元(如社會科學、哲學、玄學..)。然而,不是每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都適用於專題探究。 專題探究強調以可驗證的科學程序去尋找答案。程序的重要性在於提供客觀指標去判斷那些資料才是相關,以及如何整理和分析資料,以求減低個人價值觀和主觀性帶來的偏差。

    可驗證的探究題目應避免價值觀好壞或道德上的審判 (value and moral judgment),即所謂“應否”的問題 (the "should" question)。例如,應否同性戀合法化?人應否有宗教信仰?墮胎是否不道德?這是問題固然值得關注,但從科學探究出發而言,這些都是無法驗證的題目,意思是我們無法用一個客觀的指標去達致一個相對沒有爭議,且能夠驗證的定論。這類探究題目絕不適用於通識專題研習。

這不代表我們要摒棄自己的價值觀,只是不應將之滲進探究程序。另一方面,這也不代表相關議題完全沒有可探究的餘地,而關鍵在於如何發問。探究的重心不應放在終極和主觀的道德或倫理“應否”問題,須轉移至一些可清楚操作化的問題上。例如,我們可把同性戀應否合法化的問題轉移至爭辯本身。例如,有關同性戀應否合法化的問題上,正反雙方的論點是什麼?我們可嘗試解釋這些分歧,並分析有關角力如何影響政策上的制訂。這些都是可探究性高的議題;主題依舊環繞同性戀合法化,但提問方向改了,重點不再是價值觀的取捨,而是分析爭辯本身,把價值觀問題逆轉為探究的對象。這清晰了概念上的重心和相關的實徵資料,亦調減了探究員個人價值觀和立場可能帶來的偏差。

另外,亦須留意探究問題是否已經預設答案,自圓其說,詳見下圖範例。

  1. 探究意義 (significance)
    一個好的探究題目不應過寬過窄,一方面需提供豐富的實徵素材,亦須考慮資料帶來的啟示,即可通則性的問題。。可以的話,應儘量尋找自己在文獻中的位置,認清探究的貢獻和意義。
  1. 可管理性 (manageability)
    學生只有大概八個月的時間完成專題報告,固必須謹慎和務實計畫,確保所訂的題目和設計是可應付和管理的範圍內,切忌野心過大,否則只會虎頭蛇尾,浪費了大好素材。

  2. 可行性 (feasibility)
    最好的意念也須配合外在因素才能付諸實行。學生須考慮構思中的探究程序是否可行,如某些資料是否公開?某類型受訪者是否真會受訪?或學生本身是否真有足夠網絡資源去建立關係?學生須小心考慮這些因素,並預備後補計畫,確保探究過程不會因此延誤。

下圖歸納以上各點,並提出正、反例子作參考:

準則 專題例子 可探究較高的專題
目的# 題目

可驗證性

 

 

題目能否驗證? 檢核 人應否有宗教信仰?

這是一個無法驗證的題目。我們沒有任何客觀準則去判斷或答辯那個結論才較可信。這類探究題目絕不適用於通識專題研習。

事實、定義 比較不同宗教信仰的道德觀

可把相關的價值觀轉為一個變項,而不是把結論變成道德立場。

檢核

墮胎是否一個錯誤的決定?

同上。

事實、檢核

未婚懷孕服務的提供與成效 可把現象本身和相應對策變成探究主題。
題目有否預設答案? 事實 網誌使用網絡語言的普及情況 提問方法已經預設答案。網絡語言當然會在網絡出現,不管探究發現如何豐富,也不可能帶來任何新啟示。
事實 網規 (netiquette) 與虛擬社群之建構:xx討論區的個案分析 左題把網絡語言擴大至網規這個類別,當中不單包含語言使用的問題,亦涉獵網民互動時所依從或違反的明文或不明文規範。學生可在探究設計上把社群性質多面向化(如結構、階層、關係、糾紛調解方法..),深入描述並分析虛擬世界內的秩序。

探究意義

議題是否太廣?

因果

收發手機短訊 (SMS) 如何影響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太廣,當中的轉變可能源自數不清的原因,學生將無法鎖緊並驗證收發短訊的角色。

事實 通訊科技與人際溝通的關係 可先把手機短訊擴大至通訊科技這概念類別,而通訊科技可收窄至某幾個實徵範圍,如手機、網上交友/聯誼平台 (facebook, myspace..)。另外,可把人際關係改為溝通模式,集中描述某些平台上真正發生的現象。

議題是否太窄?

素材能否為一些概括性或理論的議題帶來啟示

事實

時代廣場公眾休憩空間的使用

題目太窄,也不清楚能帶來什麼概括性的啟示。
事實、定義、檢核、 私有地方公共空間的管理和使用:城規政策的反思 把時代廣場(實徵個案)類化為更大的概括議題 (公共空間),並歸類於其中一個政策類別(城規)。範圍相對清晰,亦平衡了概念和實徵兩項元素。

實徵資料是否確切?

檢核 人應否有宗教信仰? 見上
事實、定義 宗教信仰的道德觀:佛教徒與道教徒的比較探究 左題鎖緊兩個宗教為實徵範圍,並點出道德觀這個概念,學生可在操作化的過程清晰釐訂不同面向的道德議題 (如對不同類型之人際關係的道德觀)。

可管理性

時間和資源上能否應付? 事實、定義 開放改革下的中國國民身份 題目太闊,涉獵的時段太長,需要探究的資料將極多,並不是一個能在短短八個月完成的課題。
時實、定義、因果、檢核 香港中學之國情教育與國民意識:xx計畫的個案分析 把題目收窄至一個政策範圍 (國情教育),並集中討論中學經驗,把分析鎖緊至其中一項國情教育計畫。

可行性

建議的探究程序是否真的可行? 事實 青少年濫用精神科藥物的心態 題目有趣,但如把問題焦點放在濫藥者的心態,恐怕在蒐集資料時會困難重重,最終只能依靠文獻資料,探究報告會淪為讀書報告,失去原有意義。
實施、檢核 青少年濫用精神科藥物的趨勢和對策

可思考實際能夠蒐集的資料是什麼,然後作適當的調整。

例如,可把問題提升至趨勢分析,並就對策(相關單位:政府、社工、學校..)探究。這些資料相對開放,同學可分析政府統計處提供的原始數據和文件,並訪問相關專業人仕,探究前線工作遇到的困難和經驗。

# 純屬一些籠統和相對的分類,部份題目可能涵蓋其他目的類別,錯誤的範例則未必完全滿足四個目的之要求。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