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 - page 8

7
Feature
NOV 2015
UMP
大學廣場
百戲之母
崑曲,是中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起源於
江蘇崑山一帶,於明清時期在全國風行。崑曲以曲辭
高雅、行腔婉轉著稱,強調歌唱與舞蹈的結合,表演
藝術融「唱、念、做、打」為一體,並以笛子作為主
要的伴奏樂器。中國許多地方劇種都在崑曲中獲得養
分,如粵劇於台步及唱念做打的形式上都與崑曲有相
近之處,故崑曲亦被喻為「百戲之母」,並在
2001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
表作」。
崑曲進校園
2012
9
月,「崑曲研究推廣計劃」在文學院正式成
立,由白先勇教授擔任榮譽主任、華瑋教授主持。能
夠邀請到文壇大師白教授參與這個計劃,要追溯到
2011
年,當時崇基學院院長梁元生教授邀得白教授擔
任「黃林秀蓮訪問學人」,沈祖堯校長便藉機邀請白教
授今後多到中大為學生舉行人文講座。一直致力推廣
崑曲的白教授遂答應以這方面襄助中大。
「崑曲研究推廣計劃」在中大推行至今已超過三年,期
間最重要的是開設了面向本科生的「崑曲之美」通識
課程。此課程由白先勇教授與華瑋教授共同主持,每
週邀請不同的「國寶級」崑曲表演藝術家及學者擔任
中大近年成立「崑曲研究推廣計劃」及「芳艷芬藝術傳承計
劃」,於校內舉行不同的活動及講座,讓同學認識崑曲及粵
劇,體驗中國傳統戲曲之奧妙。華瑋教授及陳志輝教授分
別為這兩計劃的負責人,將為我們介紹兩種戲曲的特色及
計劃內容。
崑曲
粵劇
傳統的「慢活」精神與「潛移默化」的傳承
學生記者:吳婷婷
主講嘉賓,大受歡迎。計劃亦每年邀請專業崑劇團,
於邵逸夫堂及利希慎音樂廳演出,如
2014
年的青春
版《牡丹亭》及今年
4
月的新版《玉簪記》,都吸引上
千名中大師生與校外觀眾,其中不乏外國留學生及本
港中學生。
讓崑曲與現代接軌
崑曲歷史悠久,在現代社會可能令人感到過時,但華
瑋教授認為,現代與古典不應對立,反而可以互相融
合。白先勇教授製作的青春版《牡丹亭》與新版《玉簪
記》,繼承傳統表演規範的同時,在服裝、燈光及舞
台美術上均加入了現代元素,演繹了雅緻且深具現代
感的崑曲美學,吸引了大批年輕觀眾。事實上,一些
現代流行音樂,如王力宏《在梅邊》,也呼應古典,
加入了崑曲元素。這些例子都印證了古典與現代是可
以相生並存的。許多年輕一輩或許未接觸過崑曲,華
教授認為只要到現場觀賞一次,便能深深體驗崑曲之
美。「你會從此愛上它的。」
華瑋教授用「慢活」來形容崑曲。「慢活」意指慢節奏
的生活方式,而崑曲音樂慢、動作慢,可讓觀眾靜下
心來思考及細味劇中的文學意蘊。崑曲也許就是現代
急速發展的社會中人們所嚮往的精神生活。
「崑曲研究推廣計劃」的負責人華瑋教授
同學以崑曲為主題所創作的美術作品
「崑曲之美」邀得白先勇教授及國寶級崑曲
表演藝術家華文漪女士對談
青春版《牡丹亭》用上亮麗演員,以「美」吸引
年輕觀眾
1,2,3,4,5,6,7 9,10,11,12,13,14,15,16,17,18,...24
Powered by Flipping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