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 - 181

Basic HTML Version

張燦輝教授及梁美儀教授侃侃而談
中大通識教育之里程碑
2012
推出全新的「通識教育基礎課程」,分別為
「與人文對話」及「與自然對話」。
2002-2004
重新規劃課程,大學通識科目劃分為四範圍。
1991-2003
本科課程改為靈活學分制,學生可在三年內
修滿學分畢業,通識學分減至
15
學分;通識
課程重整,只保留「中國文明」為必修範圍。
1986-1991
通識課程共劃分七個範圍,佔中大本科生課
業的
15%
,共
18
學分,各書院仍為其學生
提供通識科目,其餘通識課程為全校統一課
程,由通識教育主任統籌。
1984
重組通識教育學制結構,委任大學通識教育
主任推動全校通識教育課程。
1976-1986
學系合併歸大學管轄,負責「學科為本」教
學;而書院則負責「學生為本」教學,包括通
識教育。
1963-1976
各書院就其傳統的教育理念與課程安排,自
行規劃通識教育。
充:「通識就是承繼中大不變的人文精神,而
Dialogue
(對話)這個字正突出要關注人與
人之間的關係,要學懂如何去彰顯人的價值
和意識。」這基礎課程要學生閱讀經典,便是
因為經典會觸及人性和社會中恆久不變的問
題。縱使文化、時代不同,但人作為人,總
有一些共同追求的素質,如真、善、美等。
但不同的時代、文化,對這些追求又有不同
的取向與判斷;教導學生閱讀經典,就能讓
他們了解世界的複雜與多元,融會貫通,開
放包容。另一方面,因應學習模式的改變,
大學通識課程也樂於運用科技輔助教學,例
如推出了方便學生自修的應用程式、網上講
堂等。
培育通材 地點不限課堂
被問及「宏觀的通材訓練應如何實踐呢?」梁
教授認為通材很難去定義,也沒有一套特定
的方法去令人變成通材,所以不贊同用「訓
練」這個字眼。通識教育的重點應是「培育」,
即營造一個環境,令學生多接觸,多思考,
潛能有機會發揮。而培育通材也不限於課
堂,還有其他非形式教育去開拓學生的眼界
和胸襟,例如舍堂生活、課餘活動及服務學
習。大學通識部就經常舉辦讀書會、通識沙
龍、電影欣賞等課外活動來拓展學生的興趣
和視野。
雖然張、梁兩位教授的專業有異,前者是哲
學家,後者則研究歷史,但二人不約而同認
為:「通識教育是中大人值得驕傲的一環。」
4
FEATURE
UMP
大學廣場
MAR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