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 - 181

Basic HTML Version

5
FEATURE
MAR 2017
UMP
大學廣場
學生記者:蔡文傑
「書院制」是中大特色,亦是本地其他大學並無奉行的。可以這樣說:沒有書院便
不會有中大,因為中大在1963年成立時,便是由較中大創校更早的三所書院合併
而來。不過,書院具體為何,是否就是當今同學經常掛在口邊的「聯邦制」?且聽
曾出任兩所不同書院院長的李沛良教授,為大家講授一課「書院掌故」!
書院掌故─李沛良教
取諸中大 用於中大
李沛良教授於
1965
年畢業於崇基學院社會學系,
1968
年獲時任崇基校長容啟東教授邀請回校任教社會
學。
1994
2004
年間,更擔任崇基學院院長一職,
該期間被喻為崇基的黃金十年。
2010
年,本已退休
的李教授獲時任中大校長劉遵義教授邀請回歸中大校
園,擔任伍宜孫書院的創院院長。原來,最初李教授
並不願「出山」,「我是個工作狂,但工作數十載後,
才深感多年來並無好好陪過家人,所以想趁身體還健
壯時多偕太太旅遊。但劉校長多番游說,又容許我在
首年當半職院長,之後才轉為全職,我便被其誠意所
感動;加上自己在中大讀書,並教學
40
多年,有一
定感情,於是決定接受邀請,出任伍宜孫書院院長一
職,直至第一屆學生畢業為止。」李教授娓娓道來。
與崇基學院不同,伍宜孫書院是一間規模較小的書
院,全院只有約
1,200
學生,而院長亦必須於書院校
舍內居住。李教授道
:
「崇基學院校舍較大、宿舍分
散,若我走在未圓湖,同學也未必認得我;相反,伍
宜孫書院的設施集中在同一座大樓,同學大都認得我
是院長。」李教授還笑指「
small is beautiful
」,認為人
數較少的新書院較規模大的舊書院,在人與人之間的
關係上顯得更親密。
一人起步 今滿陽光
「一開始,伍宜孫書院甚麼都沒有,只有我一個
人,所有事情都要『一腳踢』。」李教授以「五味
架」形容一所書院運作的五種元素―資源、班
底、校舍、傳統、校友。新書院要建設校舍,
樹立傳統和建立特色,並不容易。同時,大學
對於書院的撥款有限,書院的開支大部份需要
捐款支持,而新成立的書院因為缺乏校友,故
在這方面尤為艱難。
「中大對於教員的考核以研究及教學為主,對參
與書院工作著墨不多,因此不多教員樂意參與
書院活動。」李教授指,書院的創院成員,都是
他逐一以「人情牌」游說回來的。創院六年來,
伍宜孫書院的教員數目由最初的「一人書院」大
幅增至
75
名,當中有不少更是資深老師。李
教授十分感謝上述老師的支持,因為參與書院
事務純屬自願性質,如非對教育抱著熱誠,相
信不會願意積極投入書院的工作。在師生的共
同努力下,伍宜孫書院已經逐漸建立了「陽光」
的傳統,強調創意和綠化生活,並講求社會責
任。書院的別名是「
The Sunny College
」,由現
任書院輔導長李賴俊卿教授建議。
李教授(左三)獲邀參加崇基學院
65
週年校慶晚宴 李教授帶領同事巡視伍宜孫書院地盤
伍宜孫書院收生,李教授親自作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