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報告結構

專題研習最後的一項工作便是撰寫探究報告。分析性文體強調論據背後的邏輯和探究思路,而不是表面的花巧文字。報告的好壞並非取決於探究發現是否支持先前的推論,而在於有否把探究程序透明化,並證明過程符合科學準則,做到結論有效可信。換句話說,報告的一個主要宗旨是交代整個求知過程和方法。方法不透明,猶如發表主觀意見,讀者(如老師)可以主觀及隨意地選擇信任或不信任研究結果,無法客觀評分。如能把程序透明化,探究員和讀者便能在一個可以溝通的平臺上辯論,老師亦能有清晰的準則,就探究過程每個步驟的表現逐一評分。 

報告主要包括以下部份:

報告章節 內容
頁首
探究題目

題目應盡量點明探究概念和相關對象

摘要

有關探究方法、結果和結論的精簡闡述
第一部份:引言
導言 討論探究目的
背景資料回顧 提供重點的背景資料回顧
第二部份:探究設計
主題和探究設計 解述分析框架,介紹探究的主要項目。如適用的話,應在這部份說明推測的變項關係
交代探究方法和程序,包括探究設計、探究方法、概念操作化、抽樣等資料,以便後來者複製驗證,也讓讀者掌握資料來判斷探究結果的科學性
第三部份:資料分析
結果 歸納探究發現,摘要描述統計或質性分析的結果
分析 邏輯地整合上述資料,審視不同觀點,並提出基本結論。另外,亦須反思發現對課題的啟示,重新檢視分析框架,建議須作的修正
第四部份:結論
結論 重申發現及其重要性
第五部份:其他
附錄

如完整的問卷、謄錄資料和觀察筆記

參考資料 列舉曾參考和引用的資料

有關第一至第四部份之間的比重,其實沒有甚麼硬性規定,但必須每個部份兼顧,才能扎實地立論。由於每個探究的性質和資料都不同,以下建議純供參考:

報告內容
建議篇幅(%)
第一部份:引言 導言
10
背景資料回顧
15
第二部份:探究設計
20
第三部份:資料分析
40
第四部份:結論
15

  • 2.1 第一部份:引言

這部份包括(a)導言和(b)背景資料討論:

  1. 導言

導言是報告的引旨,目的為讀者提供以下資料:

  • 探究主題
  • 探視這主題的方法
  • 初步結論
  • 報告結構

寫作的最終目的是溝通,因此前文後理的導讀十分重要。有效的導言能迅速幫助讀者定位,清晰議題性質,令對方更能掌握和明白往後之論據鋪陳。另外,導言必須精簡,詳細內容可在稍後討論,避免不必要的重復。 以下是一個示範例子:

導言    

隨著社會發展,兩性之家庭角色定位亦隨之改變。現代社會的男性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定位?本探究把議題收窄至父親這家庭角色,集中探討父親的自我形象,及比較不同年齡、教育程度以及收入階層的父親之間的分別。

確認問題:父親的自我形象
相關變項:年齡、教育程度、階層

為了解這個現象,我們分別在港、九各區地鐵站出口進行街頭偶遇抽樣問卷調查,並成功訪問了五十位父親,搜集有關他們自我形象的數據。為補充有關父親對自我角色的了解,我們另外進行了六個深入訪談,以質性方法搜集不同年齡層的父親對自己家庭角色的看法。

探究方法
量性(問卷)+質性(訪談)

根據所得數據,我們發現......

結果簡報

以下討論將分為四個部份。我們會先在餘下部份檢視背景資料,歸納有關父親自我形象的現存討論和爭議。第二部份會建基於這些資料的討論,進一步思考有關自我形象的問題,並提出就這概念進行操作化....

解釋報告結構,亦即探究的邏輯脈絡

註:以上例子及文字內容為扼要示範,篇幅較正式報告為短


  1. 背景資料

顧名思義,這部份的目的是檢視現存資料,並提供一個概覽,讓讀者更深入了解議題,明白過去累積的探究成果,以及當前之爭議。這些參考資料十分重要,能幫助學生更有效地認清主題,以及為自己的探究定位。

背景資料    

現存討論中不乏有關兩性家庭角色的探究。例如,...... 隨著社會轉變,越來越多的女性投入勞動市場,傳統的兩性家庭分工和價值觀亦開始受到挑戰。這方面的討論大致可分為.....

從籠統的資料出發,介紹宏觀處境和現存概論

這些宏觀變化下,男性和女性如何看自身的形象呢?縱觀現存資料,以探討女性自我形象的文章較多。近年的探究便包括...... 有關男性,特別是有關父親自我形象的探究則相對缺乏,能尋獲的只有...... 本探究便嘗試添補這個空間...

檢視現存討論(或採用的主流方法)的缺漏,為自己的探究定位

什麼是自我形象?心理學者...提供了以下之定義......

進入較仔細的概念討論,為概念的操作化定義留下伏線
參照以上資料,我們嘗試提出以下之探究問題.... 下一部份將就進一步把這些概念多面向化和操作化......

結語:理順前文後理,為讀者提供導讀


  • 2.2 第二部份:探究設計

第一部份的討論為整個探究的序幕,為課題的處境和關鍵概念提供一個整全的概覽。第二部份須緊扣先前的討論,明確地帶出以下各項:

    探究設計
  • 探究主題和關鍵概念
  • 探究分析框架
    • (如適用的話)第一部份之相關理論
    • (如適用的話)推測之變項關係

本探究之主題為父親的自我形象,關鍵概念包括...... 上一個部份提到......的觀點,參照這些資料,我們決定集中探究......之間的相互關係。

  • 資料來源(現存或第一手蒐集)
  • 探究方法及原因

為解答以上問題,我們將結合量性問卷調查,集中探討父親的自我形象,並輔以補充性的質性訪談資料,了解不同年齡層的男性如何理解父親角色。前者提供概括的數據,幫助我們掌握現象的基本形態,而質性訪談的目的便是籍這些資料的其中一個面向 - 即年齡上的差異 - 進一步深究背後的價值觀和對角色的體驗......

  • 概念之操作化過程
    • 定義
    • (如適用的話)量性方法:問項和答項的設計
    • (如適用的話)質性方法:訪談程序的設計
根據....對自我形象的定義,我們可把概念分為三方面探討......根據這些分類,我們設計了問卷中的十條問題。如下圖示意,這些問題分別量度以下概念......
  • 抽樣程序
    • 母群和樣本
    • 抽樣方法和原因

探究的母群為香港所有父親。由於資源所限,我們不能進行全港的隨機抽樣,只能避免單憑主觀或偏好篩選樣本訪問。要避免主觀或偏好,我們決定在......這幾個地方進行街頭系統抽樣,即每遇見 _ 名男性便抽選一人訪問 ...... 抽樣日期和時間為......,而我們選擇這時段進行探究的原因是...... 每個被抽選的途人須先回答一個過濾問題......,以確認對方是父親身份......

訪談方面,我們選用配額抽樣,把受訪對象分為兩個年齡組別......

  • (如適用的話)問卷的回應率
  • 探究過程遇到的情況和策略,或其他有關程序上的補充資料

我們一共抽選了七十五個符合受訪資格的途人,而當中有五十人接受我們訪問,並成功完成整份問卷。另外,我們進行了六個深入訪談......

本探究的樣本並非經過全港性機率抽樣,未能有效地概括及推論至全港父親之經驗。然而,......

這部份強調方法和程序的透明度,學生須做的是鋪陳整個資料搜集的程序。文字直接反映背後的探究思維,而這取決於學生對主題的掌握,亦即在本課開首提及的問題。


  • 2.3 第三部份:資料分析

這部份為報告的重心,學生須簡單交代搜集回來的是什麼資料,並闡明立論的邏輯和條件。報告不應毫無篩選地把所有原始素材展現出來,須因應課題的重心而過濾資料,把最關鍵和有力的數據展示,確立論點和數據 ( 量性或質性 ) 的關係。如資料屬量性的話,需清楚解釋分析方法,如所使用之計算程式和軟件。 基本的單變項描述不可或缺;例如,我們須掌握樣本的基本屬性(如年齡的最大最小值和個數百分比) 的資料,以判斷資料來源是否偏頗,會否導致某種誤差。探究員可在這階段反思並解釋數據的不足,並在可行的情況下補充資料作進一步說明或解釋。如適用的話,這部份最具透視力的統計結果將來自雙變項的交互表列分析。學生須有效地使用圖表,就關鍵問題進行推論,並在分析資料的過程中回應背景資料討論,審視不同觀點。

資料分析    

我們一共收回五十份問卷,並把相關數據輸入Excel軟件進行分析。我們分別就十條問題進行單變項描述分析,再把年齡(Q8)、教育程度(Q9)和收入階層(Q10)三個變項和其餘七個量度自我形象的變項 (Q1-Q7)建立交互表列分析。

 

先解釋分析項目和討論的排序

讓我們先檢視Q8-Q10之單變項描述分析,理解樣本的基本屬性......

(加插相關圖表和導讀)

提供基本資料,讓讀者先了解樣本的屬性(年齡、教育程度以及收入階層分佈)

根據初步的雙變項分析,我們發現35歲以下和以上之行為形態頗有分別......為使圖表更易解讀,我們嘗試把Q8重新編碼為兩個年齡組別的變項,分別為35歲以下和35歲或以上......

我們以這新變項(後稱Q8b)取替原來有關年齡(Q8)的資料進行雙變項分析......

如適用的話,須在此解釋重新編碼的變項和理據

以上幾個圖表顯示來自不同年齡組別、教育程度和收入階層的樣本大致分佈......

除樣本屬性的單變項分析以外,我們亦就父親的自我形象 (Q1-Q7)進行了個別的描述分析,籠統發現......

(加插相關圖表和導讀)

探討現象的籠統形態

然而,單變項分析未能進一步反映樣本內不同小群的細緻形態。我們希望能更明確地比較不同年齡組別、教育程度以及收入階層之間的自我形象差異。讓我們先從父親在提供物質需要上的能力(Q1)和重要性(Q6)之自我評價著手......

(加插相關圖表和導讀)

探討樣本屬性(Q8b、Q9、Q10) 與現象形態(Q1-Q7) 的相互關係,後者包括:

i) 提供「物質需要」之
-  能力 (Q1) 和
-  重要性自我評價 (Q6)

以上發現...... 這情況是否見諸和情感有關的自我形象呢?我們分別把Q8b、Q9、Q10與Q2及Q7 -- 亦即有關情感關懷和支持之能力和重要性的自我評價 -- 進行交互表列分析,發現......

(加插相關圖表和導讀)

ii) 提供「情感關懷和支持」之
-  能力 (Q2) 和
-  重要性自我評價 (Q7)

除能力和重要性之自我評價以外,問卷也搜集了有關父親自我整體評價的資料。我們發現......

(加插相關圖表和導讀)

iii) 自我整體評價
- 自我評價 (Q3)
- 親友評價 (Q4)
- 子女評價 (Q5)

歸納以上發現,我們可概括...... 就探究提出的主要問題作小結

以上資料集中探究......,而統計分析亦顯示兩個年齡層之間實有分別。然而,背後的原因和過程是怎樣?兩個組別在價值觀和角色詮釋上有何區分?我們嘗試以質性訪談補充資料,並有以下發現......

歸納質性數據,並解釋量性、質性資料互補之處

返回第一部分的討論,學者曾經提出.....。縱觀探究所得,父親自我形象......,而......在這方面扮演了一定角色...... 審視不同觀點,反思相關的數據/資料

  • 2.4 第四部份:結論

這是正文的最後一個部份,學生須再一次點出論題的重心,並歸納 ( 但避免過份重複 ) 分析所得。這部份應一矢中的,帶出討論的核心問題。如可以的話,應把討論的層次提升,反思現象帶來的啟示,並將探究在現存文獻中定位。

結論    
本探究的題目為......我們搜集的資料顯示年輕一輩較...... 歸納發現
返回背景資料討論中提到的......,這是否顯示新一代的父親在角色定位上...... 反思發現帶來什麼深層的啟示
回顧探究過程,當中實有不少可改善的地方。例如...... 我們嘗試.......補充資料。在資源許可的情況下,可進一步擴大樣本...... 反思探究的缺漏,解釋結論為何依然可信,並提出將來可採用之建議

  • 2.5 第五部份:其他

內文以外還有附錄和參考書目,前者包括基本資料搜集工具,如問卷,以及訪談謄錄或觀察筆記。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