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分析 |
|
|
我們一共收回五十份問卷,並把相關數據輸入Excel軟件進行分析。我們分別就十條問題進行單變項描述分析,再把年齡(Q8)、教育程度(Q9)和收入階層(Q10)三個變項和其餘七個量度自我形象的變項 (Q1-Q7)建立交互表列分析。
|
 |
先解釋分析項目和討論的排序 |
讓我們先檢視Q8-Q10之單變項描述分析,理解樣本的基本屬性......
(加插相關圖表和導讀) |
 |
提供基本資料,讓讀者先了解樣本的屬性(年齡、教育程度以及收入階層分佈) |
根據初步的雙變項分析,我們發現35歲以下和以上之行為形態頗有分別......為使圖表更易解讀,我們嘗試把Q8重新編碼為兩個年齡組別的變項,分別為35歲以下和35歲或以上......
我們以這新變項(後稱Q8b)取替原來有關年齡(Q8)的資料進行雙變項分析...... |
 |
如適用的話,須在此解釋重新編碼的變項和理據 |
以上幾個圖表顯示來自不同年齡組別、教育程度和收入階層的樣本大致分佈......
除樣本屬性的單變項分析以外,我們亦就父親的自我形象 (Q1-Q7)進行了個別的描述分析,籠統發現......
(加插相關圖表和導讀) |
 |
探討現象的籠統形態
|
然而,單變項分析未能進一步反映樣本內不同小群的細緻形態。我們希望能更明確地比較不同年齡組別、教育程度以及收入階層之間的自我形象差異。讓我們先從父親在提供物質需要上的能力(Q1)和重要性(Q6)之自我評價著手......
(加插相關圖表和導讀) |
 |
探討樣本屬性(Q8b、Q9、Q10) 與現象形態(Q1-Q7) 的相互關係,後者包括:
i) 提供「物質需要」之
- 能力 (Q1) 和
- 重要性自我評價 (Q6)
|
以上發現...... 這情況是否見諸和情感有關的自我形象呢?我們分別把Q8b、Q9、Q10與Q2及Q7 -- 亦即有關情感關懷和支持之能力和重要性的自我評價 -- 進行交互表列分析,發現......
(加插相關圖表和導讀) |
 |
ii) 提供「情感關懷和支持」之
- 能力 (Q2) 和
- 重要性自我評價 (Q7) |
除能力和重要性之自我評價以外,問卷也搜集了有關父親自我整體評價的資料。我們發現......
(加插相關圖表和導讀) |
 |
iii) 自我整體評價
- 自我評價 (Q3)
- 親友評價 (Q4)
- 子女評價 (Q5) |
歸納以上發現,我們可概括...... |
 |
就探究提出的主要問題作小結 |
以上資料集中探究......,而統計分析亦顯示兩個年齡層之間實有分別。然而,背後的原因和過程是怎樣?兩個組別在價值觀和角色詮釋上有何區分?我們嘗試以質性訪談補充資料,並有以下發現...... |
 |
歸納質性數據,並解釋量性、質性資料互補之處
|
返回第一部分的討論,學者曾經提出.....。縱觀探究所得,父親自我形象......,而......在這方面扮演了一定角色...... |
 |
審視不同觀點,反思相關的數據/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