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導言

我們至今已討論過定題和蒐集資料時須注意的重要事項,本課將建基於先前的討論,示範一些基本的分析工具。以下內容集中討論量性分析,表面上較技術性,且頗多篇幅涉及數字統計和軟件應用。須緊記是,數據必須經過詮釋才有意思。我們從定題開始鎖緊關鍵概念,至設計探究方法時確立適當的測量工具,以蒐集可信和有效的的數據。前期工作提供了一個分析框架,所有蒐集回來的資料都必須在這框架下分析才有意思。否則我們會很容易迷失方向,掉進一些數字或文字遊戲,空談一堆所謂發現,卻無法有力建立數據和概念的關係,推論現象的本質。

  1. 組織和整理數據

第一至第三課分別討論過定題、概念操作化和抽樣問題。數據蒐集回來後,又該如何處理呢?根據第一課,這階段的工作包括組織和整理數據,以及資料分析。這階段的工作包括:

  1. 資料輸入

例如,學生需要把問卷或其他現存的量性資料有系統地進行表列 (tabulation) ,以便讀進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另一方面,質性資料如訪談或觀察都牽涉大量文字紀錄工作,學生需在這階段同步完成謄錄並把資料分類整理。

  1. 基本資料核對

    輸入資料的過程中須同時核對數據的完整和一致性。例如,須查看問卷是否有填妥或出現明顯不協調並導致個別問題或整份問卷失效的資料(如填報 13 歲但已大學畢業)。可以的話,應在這階段作追問或適當的修正。

  2. 重點摘錄

這包括所有資料的預處理,如基本的摘要描述。這有助檢視進度,及時察覺那方面的資料遺漏,儘早做適當的補充。

學生須在這階段有系統地記錄以下事項:

  • 搜集資料的方法和工具
  • 選取所有方法和工具的理由
  • 資料搜集過程重要日誌
  • 資料的作用與探究議題的相關性
  • 搜集資料過程的反思
  1. 分析數據
    1. 由於量性和質性探究的推理邏輯相異,分析程序也都不同。學生需在這部份有效地歸納探究發現,摘要描述統計或質性分析的結果。

    2. 審視不同的觀點

每一個探究都源自一些問題的思考。在分析資料的過程中,學生需重返探究第一階段的背景資料和概念討論,審視不同觀點及確立探究成果。

本課集中討論 a(i) 和 b(i),並就量性和質性資料的處理程序逐一解讀。

 
1
2
3,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