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性資料牽涉大量文案工作,學生需在這階段同步完成謄錄並把資料分類整理。 探究程序和先前提及的類似,關鍵階段包括:
- 定題和概念明確化
- 確定探究設計和方法
- 進行資料搜集,如訪談或到田野進行觀察
- 謄錄及建立有關訪談或田野觀察的文案
- 分析所得資料,確立資料和探究主題之相關意義
- 再一次檢視資料的信度和效度,看是否需要補充資料
- 撰寫報告
儘管質性分析的立論邏輯和量性方法不同,某些關鍵的原則還是共通的。質性分析的長處在於能對現象的過程有較整全和深入的探討。講義三曾以“父親自我形象”為題,簡述如何以質性訪談探究同一主題:
- 作為父親,你覺得子女在物質上有那些需求?
- 你如何面對這些需求呢?
可否舉些實例?/ 可否談談最近的例子?
- 整體而言,你是否滿意自己在提供這些需求方面的能力呢?
何以有這想法?
可否舉些實例?/ 可否談談最近的例子?
講義三花了相當的篇幅討論變值的多面向性,這點絕對應用於所有探究方法之中。質性程序沒有太多預設的問項和答項,本意是留給受訪者較多空間去表達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項。例如,即使我們把父親的自我形象劃分為三個面向,且就每個面向設計不同問題,但在現實中,提供物質和情感需求的意義可能因人而異,當中的原因往往不是我們所能預視、理解和設問。另外,某些父親可能覺得家人的理解和溝通才最影響自我形象的建立。假若我們對某個課題未有充分理解,深入訪談會是一個填補空白的好方法。正因如此,質性探究不單講求事前的概念化準備,探究員亦須對人和事保持一定的敏感度,才能有效地蒐集資料。
在正式蒐集資料之前,同學必須仔細思量相關變項的各個面向。這不代表正式訪談時會逐一細問,而是確保探究員清晰探究主題,能在過程中有效地判斷那些資料已經耗盡,那些資料需要進一步追問。質性資料必須多元豐富,更必須對過程成因有更充分的理解。例如,為何郭先生的自我形象如何低落?他在何時開始感覺如此?他初為人父的時候自我形象如何?期間發生過什麼事?經歷過什麼事情?當中的轉折對他來說有什麼意義和影響?這些資料都植根於一個過程,而這過程將涉及很多複雜的處境性資料 (contextual specifics) 。由於個案之間的關鍵事項不同,我們只能預備這些問題,但不一定硬性向所有人提問。
這類素材並不是量性分析所能涉獵,卻是質性探究的強項。簡而言之,同學須循以下各點考慮,提醒自己豐富資料,務求把樣本多樣化:
- (如適用的話)現象的頻率和程度
- 現象對當事人的意義
- 現象的不同面向
- 現象的過程
- 現象的成因
- 現象帶來的結果
進行質性探究,必須邊搜集資料,邊作資料整理。在謄錄和建立文案的過程中,不停反思以上問題,才能在過程中有效地修正探究策略,把探究主題不停銳化。
訪談謄錄樣本 |
 |
為免先入為主,把自己的主觀立場和感覺判斷文章的內容和性質,我們需建立一個閱讀數據的系統,即所謂的編碼框架。由於每項報導都環繞某些人和事,當中會有些明顯或隱性的因果論述,我們可嘗試客觀一點把這些元素分拆,詳見以下連結示範:
根據以上分類,我們可過濾資料並就第一篇報導建立以下表列:
編碼表的功能在於減低我們分析時的隨意性,並提醒我們如何豐富觀察分析。同樣邏輯亦應用予自己搜集回來的數據。有了這些比較準則和基本資料,同學便可有系統地分析兩個報導之分別,如根據資料建構兩者明述或暗示的因果關係。先前所示範的只是一些常用技巧。視乎課題,其他需要留意的項目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