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程

前言

「全球公民」的身影已幾乎等同大學生的理想形象。這個理想強調自我反思、跨文化能力、道德思維和批判思考。高等教育既以培養學生成為全球公民為重任,推行者是否有足夠的討論,探討此一理想如何達致?未來的工作又將如何?

閱讀更多

通識學苑

通識學苑為期兩天(12月3至4日),首天包括兩場研討會,分別從學術和藝術的角度,探討世界公民的理念和實踐。翌日兩論壇以「思博談」為名,各由三講者以不同角度切入科學和幸福的講題,以簡短分享點燃討論、引發與會同仁作進一步交流。研討會和論壇只供特定對象參加。學苑另設一公開講座 ,與公眾一同探討善生與善終的問題。

通識師生學術會議

通識師生學術會議(12月5日)旨在促進院校間就通識教育的意見交流和經驗分享。會議設有主題演講,以及師生的論文海報發表環節。老師和學生皆可就活動主題「全球公民」或其他通識教學相關之題目發表論文或海報。

第一天(12月3日)

研討會旨在探索全球公民和全球倫理這兩個概念及兩者所引申的智性論辯。全球公民和全球倫理可能實現嗎?我們培養學生為「全球公民」時,有否注入道德倫理的層面?我們為什麼要這樣教導學生?在多大程度上我們可以在不鼓吹「西方普世主義」或文化霸權的情況下,提倡全球公民意識和全球倫理?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認為全球人類都歸屬同一全球社群,這種想法又可與本土身份或愛國主義共存嗎?參與者將提前閱讀由講者提供的材料,並於會上與講者對話,討論和反思上述問題。

回應「全球公民」這個命題,MaD團隊將以其過往策劃的活動為例(包括社區藝術項目,和本地首個由民間發起、專注公營服務創新的跨界實驗室),分享機構怎樣連結社區不同的持分者,實踐跨界共創,與新一代創變者同行。MaD今年再次支持本地創意工作者到亞洲地區交流,參加者將現身說法,分享旅程及其具社會關懷的創意項目。我們期待透過分享與對話,探討教育工作者可如何啟發、培育和支援年青人,使其成為富社會責任感的行動者,共同為社會帶來正面改變,推動一個進步的公民社會。

第二天(12月4日)

身為全球公民,面對氣候轉變、糧食安全和生態平衡等刻不容緩的挑戰,我們必需意識到自己的公民權利和責任。要解決這些困難,我們寄望以科學創造知識,帶來理解。現今不少人相信氣候轉變真實存在,並且是人為產生。這看法科學嗎?過去數十年,糧食安全問題促進了基因改造研究和新耕作模式的開發。這些方法可持續嗎?珊瑚礁大規模白化被視為生態警號。我們的生態是否已無可挽救地失衡?這些探索或者最終歸結於兩個問題:全國暖化、糧食安全和生態平衡三者如何互相影響?,在高產量和可持續之間/在產量和永續之間,我們何去何從?

* 本節提供即時傳譯

瀏覽詳情

壓力與抑鬱彌漫社會,教育工作者迫切在問:是甚麼令到青年感到(不)快樂?我們可以做些甚麼?學者近年從社會經濟、心理學和宗教等觀點出發,提出許多有助理解快樂的新角度。對幸福的主觀感受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健康和快樂?公共政策呢?種種的不平等──性別的,教育的,醫療制度的──會是阻止我們走向幸福的障礙嗎?我們是否可以透過治療、冥想和社會行動讓個人和社會變得更幸福?最後,有關快樂的知識與實踐是否可整合並得以持續?

* 本節提供即時傳譯

生活非常艱難,身心、人事、環境的挑戰紛至沓來。

死亡備復艱難, 必須面對快速崩解或慢性衰敗的身體,並且惶惑以對杳冥難知的死後世界。

如何讓自己與親友邁向「善生」與「善終」的光明喜樂之途?這是本次演講所欲探討的生命功課。

第三天(12月5日)

是次演講將處理兩方面的問題:第一,世界主義的目標應該是甚麼?我們追求的是怎樣的世界?(例如和平、可持續發展、讓每個人都有活出充實人生的條件?)我們拒絕的又是怎樣的一個世界?(世界政府、服膺單一理想?)第二,我們應該如何推動這樣的世界?(怎麼才算有效和正確?)我們在多大程度上有責任為建設一個更好的世界而行動?

瀏覽詳情

瀏覽詳情

瀏覽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