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 - page 15

14
SPOTLIGHT
APR 2015
UMP
大學廣場
大學的社會功能,在於生產知識以推動社會前進和發展。中大同學向來關心社會,積極參與各種社會事務,關注
弱勢社群。近來流行「政治素人」、「自發行動」,不同的社區團體紛紛成立,關注各類議題深耕。面對社會上的
弱勢,我們總有一種幫助他們的心願,但凡事起頭難,如何了解分析相關議題,然後組織起來以行動改變社會,
成為了不少人的難題,因此博群推出社區研究計劃,讓同學可以參與社會事務。
計劃特別之處,在於其極具彈性的自由度,強調學生由零開始便參與研究的設計,建立一個完全屬於他們的研
究。「計劃由學生自下而上提出感興趣的題目,導師會參與討論,整合不同題目,及提出研究方向及角度。」項目
主任黃洪教授解釋。「學生有很大的自由度,但亦有得到一定的指引。」他補充。為期約一年的計劃可分為三個階
段:第一階段是社會議題的認識及研究訓練,目的是打好同學的學術研究基礎;第二步就是讓同學自由選擇感興
趣的社會議題,在顧問導師的指導下進行研究;最後就是發布成果,成果可以是嚴謹的文字報告,也可以是追踪
受訪者點滴的紀錄片、甚至是導賞團、行為藝術,一一由同學構思落實。
持續走入社區 與現實緊密扣連
在研究進行期間,計劃舉辦各種社區活動,讓同學
對社會現況有更深入的認識。一月中,約五十位同
學到深水埗探訪劏房戶及無家者。一行人先於深水
埗街頭聽從教授的簡介,再作社區觀察,調查區內
的物價及租金,了解貧富懸殊下基層市民的生活。
教授分享小心得,教同學如何用「數抽氣扇」的方式
估算樓層內的劏房數目,令他們嘖嘖稱奇。接著,
同學分成若干組逐家逐戶叩門進行探訪。有參與的
同學稱,親身對話的經驗,令他們學會用更多角度
去了解弱勢群體的境況。「這個計劃讓我接觸到不同
家庭,而每個家庭背後有著不同的故事與苦衷。」黃
嘉琪同學說。
探訪居民後,同學一行人走到通州街天橋探訪無家
者,在寒冬之中送上暖包等禦寒物資,了解他們被
食環職員趕走的經過,以及成為無家者的經歷。社
會觀念中的無家者是刻板的;通過訪談,同學看見
到每個無家者都是有血肉的個體、有自己的故事。
強調與人、與社群的接觸,這就是社區研究計劃。
有興趣了解?有社會議題希望介入而無從入手?同
我哋傾下啦!
聯絡方法:
1...,5,6,7,8,9,10,11,12,13,14 16,17,18,19,20,21,22,23,24
Powered by Flipping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