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社區的花 – 香港公民社會工作坊
記者:徐凱鳴
聖雅各福群會出版的社區經濟刊物
關綜聯同事大成帶領深水埗社區導賞
土作坊街坊以本地食材製作的醬料
參觀土作坊
與天水圍街坊導賞員交流
16
SPOTLIGHT
APR 2015
UMP
大學廣場
大學生每天在課堂上尋索學問,知識理論學習過後,卻總
覺得自己與社會缺乏一種真實的聯繫。去年
12
月,公民社
會研究中心首次籌辦「香港公民社會工作坊」,正正是讓我
們深入社區體驗社會現況。我們十九位同學一星期裏走訪
不同社區和非政府組織(
NGO
),跟
NGO
工作者交流,從
親身觀察、對話和反思中,學習
NGO
理念和工作手法。
我們首先探訪深水埗劏房戶。說到以劏房戶為服務對象的
組織如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或許我們會認為他們的工作
就是定期派發物資,間中為長者維修電器。原來這是他們
介入社區問題的重要步驟。關綜聯更重要的工作是政策倡
議,為低下階層發聲,從根本地改善他們的生活。
除了劏房戶,還有「悲情城市」天水圍。當外界為天水圍貼
標籤,認為弱勢要接受援助之時,社區發展陣線則身體力
行告訴街坊,每個人也可以憑自身力量改變現況。天水圍
的社區發展陣線黃姑娘沒有居高臨下地「幫助」街坊,而是
走進新移民社區,與街坊在對等的基礎上交流,一起為墟
市發聲,爭取天光墟。
在香港說到經濟活動,我們只會想起
GDP
、消費和商品。
而我們有否想像過,除了可量化的數字外,我們可以形成
異於「市場經濟」的「社區經濟」消費模式,連結經濟活
動背後的人和社區,而在聖雅各福群會籌組的社區經濟項
目,我們親自見證到社區的潛力和溫情。
NGO
負責組織
各街坊,開設土作坊、來墟和社區貨幣,更讓他們共同管
理;街坊則以自己的技能和民間智慧參與,焗餅的焗餅,
看店的看店,以彼此的勞動交換生活所需。吃著街坊炮製
的限量薑餅,我們不禁想到街坊的人力和技能,又何嘗不
是社會資本呢?
栽種有時,眼見
NGO
工作者在社區種出朵朵花兒,我們亦
思考前路。探索了解過後,我們也可以成為下一個栽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