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奇智 | 晃动在自由冒险中的背影 * | 
      
        | 于奇智 | 萨特的造反理性观 *﹙全文版本﹚ | 
      
        | 孔凡义 | 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 | 
      
        | 孔慧怡 | 重写翻译史* | 
      
        | 毛正天 | 精神分析学与中国现代性爱题材文学理论批评──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性爱文学与理论批评研究 | 
      
        | 牛秋实 |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刘师培和王国维为中心 | 
      
        | 王 俊 | 「儒家社会主义」的历史语境与局限 | 
      
        | 王 翔 | 从《天风》看中国激进基督徒的政治表达(1946-1949) | 
      
        | 王 霞 | 对天安门升旗仪式的政治分析 | 
      
        | 王力坚 | 有关知青文学话语质疑的思考──为知青文学一辩 | 
      
        | 王立桩 | 走出「中心论」的藩篱 | 
      
        | 王明贤 | 红卫兵美术运动 * | 
      
        | 王建伟 | 专业期刊与民国新史学──以二三十年代学术的发表行为为中心 | 
      
        | 王细荣 | 上海租界内一所中法合办实业学校的兴衰 | 
      
        | 王菡薇 | 试论欧美中国艺术史研究中的一些语言问题 | 
      
        | 代 迅 | 民粹主义与中国现代文艺思潮 | 
      
        | 冉小平 | 从书写身体到身体书写──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新生代女作家创作漫论 | 
      
        | 白春超 | 古典主义与现代中国文学 | 
      
        | 石衡潭 | 同一个空间,不同的世界──贾樟柯电影《世界》观后 | 
      
        | 朱崇科 | 「去中国性」:警醒、迷思及其他 ──以王润华和黄锦树的相关论述为中心 | 
      
        | 朱崇科 | 吊诡中国性──以黄锦树个案为中心 | 
      
        | 羽 戈 | 《一九八四》、《美丽新世界》与喜剧式反抗──一种喜剧政治学的建构 | 
      
        | 羽 戈 | 肉欲书写的兴起与哲学的缺席──解读《鹅毛笔》 | 
      
        | 何平华 | 中共开国后第一文化罪案考 * | 
      
        | 何立慧 | 老舍为甚么及怎样写《小坡的生日》 | 
      
        | 何立慧 | 样板戏与文革政治话语 | 
      
        | 何爱国 | 「全盘西化」vs「中国本位」──试论1930年代中国关于文化建设路向的论战 | 
      
        | 何新华 | 「天下观」:一种建构世界秩序的区域性经验 | 
      
        | 余慕云 | 对黎民伟与黎北海的评价──与周承人、李以庄商榷 | 
      
        | 吴海清、张建珍 | 全球化:西方中心抑或世界共同体?──《面纱》与《通天塔》比较研究 | 
      
        | 吴海清、张建珍 | 西部影像再现的四种范式 | 
      
        | 吴德淳、林鸿钧 | 不只是爱情故事──《恋恋风尘》与《悲情城市》中的现实意识 | 
      
        | 吴德淳、林鸿钧 | 出去的不要──《鬼子来了》的影像分析 | 
      
        | 吴德淳、林鸿钧 | 作为人类的条件──《人间的条件》第一部的影片分析 | 
      
        | 吴德淳、林鸿钧 | 我可以说话了──《镜子》的影像分析 | 
      
        | 吴德淳、林鸿钧 | 哪有那么复杂──浅析杨德昌的《一一》(1999) | 
      
        | 吴励生 | 网络言说与现代性精神 | 
      
        | 宋 耕 | 元杂剧改编与意识形态──兼谈「宏观文学史」的思考 | 
      
        | 李 松 | 近十年来中国大陆革命「样板戏」研究述评 | 
      
        | 李 刚 | 毛泽东和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 
      
        | 李安源 | 从上海美专到柏林中国美术展──刘海粟与蔡元培交往研究 | 
      
        | 李亚萍 | 书写差异:论美华英语文学的题材局限 | 
      
        | 李明洁 | 转型期社会阶层重构的语言学再现──以汉语泛尊称的社会分层为例 | 
      
        | 李海燕 | 宗教的异域,异域的宗教 | 
      
        | 李嘉慧 | 在回归十年里──内地人眼中的香港作家「董桥」 | 
      
        | 李学武 | 成长于新世界诞生之初──1950至1970年代少儿读本中「成长」模式考察 | 
      
        | 沈 睿 | 美国高等院校的妇女研究学 | 
      
        | 沈仲亮 | 「真相」不止一种──与「左」、「右」无涉的一种思考 | 
      
        | 沈卫威 | 梅光迪反思中国的人文主义运动 | 
      
        | 谷小水 | 学术与政治之间:丁文江这个人 | 
      
        | 周正章 | 胡风事件五十年祭 | 
      
        | 周铁水 | 从虔诚的朝圣者到批判的勇士──论顾准的思想成因及转变 | 
      
        | 屈雅红 | 「悲哀的花神」:米斯特拉尔 | 
      
        | 易 彬 | 流亡之书,失败之书──关于北岛散文集《失败之书》的几则阅读札记 | 
      
        | 林荣基 | 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再现与文化认同 | 
      
        | 林精华 | 苏俄文化之于二十世纪中国何以如此有魅力 | 
      
        | 丘加辉 | 李安《色,戒》的隐蔽叙事︰改编张爱玲 | 
      
        | 侯 强 | 传教士与晚清法制现代化的启蒙 | 
      
        | 侯其强 | 地理势态与教育取径──以西江学院创建为例 | 
      
        | 姚朝文 | 粤港澳舞狮、舞龙民俗艺术的诗学意义──粤港澳功夫影视中珠三角民众的习俗与精神寄托 | 
      
        | 姚礼明 | 《圣经》与现代大学教育的历史渊源 | 
      
        | 段 炼 |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深层影响:追踪纽约与东京的南宋山水画 | 
      
        | 段 炼 | 艺术中的性与文化──当代艺术批评的心理学与文化学方法 | 
      
        | 卿文辉 | 从大陆─农业文明与海洋─商业文明的视角看台湾问题 | 
      
        | 唐小兵 | 《孔雀》、姐姐与亚细亚痛苦的消解 | 
      
        | 唐小林 | 超越性亏空:郁达夫出世心态的文化审理 | 
      
        | 夏 菁 | 郁达夫自我放逐南洋的神话:浪漫文人∕抗日英雄∕商人∕烈士? | 
      
        | 孙隆基 | 《和你在一起》与不要和你在一起*(全文版本) | 
      
        | 孙隆基 | 公元一千年前后 *(全文版本) | 
      
        | 席天扬 | 从逻辑实证主义到彻底的概率主义──理查德‧杰弗利的学术生涯 | 
      
        | 殷之光 | 从《生存》到《鬼子来了》──讨论一种民族主义情绪的内化 | 
      
        | 耿 波 | 相声艺术传统与北京城市文明格局的变迁 | 
      
        | 耿传明 | 植根乡土的「革命叙事」──《红旗谱》与二十世纪乡土中国的革命 | 
      
        | 袁洪庚 | 接受与创新:论中国现当代侦探文学的演变轨迹 | 
      
        | 袁振国 | 1958:毛泽东的教育模式雏形 * | 
      
        | 郝 建 | 「暴力美学」 的形式感营造及其心理机制和社会认识 | 
      
        | 马永生 | 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怨妇形象 | 
      
        | 高全喜 | 论休谟的政治经济学(一) | 
      
        | 高全喜 | 论休谟的政治经济学(二) | 
      
        | 高全喜 | 论休谟的政治经济学(三) | 
      
        | 张 泉 | 张爱玲「文化汉奸」论质疑──兼谈傅雷、柯灵的张爱玲论 | 
      
        | 张 超 | 在权力夹缝中追求人的尊严──当代中国大陆自由文学评述 | 
      
        | 张 超 | 博爱、自省、自由的超越精神:评电影《若望‧保禄二世前传》 | 
      
        | 张 霖 | 「现代化」语境中的90年代文学转型 | 
      
        | 张长虹 | 三百年来石涛形象重构问题的历史考察 | 
      
        | 张洪胜 | 科耶夫与萨义德的《东方学》 | 
      
        | 张红秋 | 与「文革」有「染」──「新时期」作家(评论家)在「文革时期」的文艺活动 | 
      
        | 张英进 | 美国电影中华人形象的演变 * | 
      
        | 张兴成 | 跨文化实践中的东方主义话语 * | 
      
        | 张耀杰 | 曹禺戏剧中的「绝子绝孙」──兼论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野蛮罚罪 | 
      
        | 张懿红 | 渐进社会工程的象征:中国当代小说城乡对立主题的变奏 | 
      
        | 曹慧英 | 考察过去,映射现在——文革时期知青题材与红卫兵写作研究 | 
      
        | 梁振华 | 世俗时代文学空间再拓展──兼论《百年文学与市民文化》 | 
      
        | 梅 青 | 变幻的坐标与漂浮的历史──厦门华侨的聚落研究 | 
      
        | 淮 茗 | 青史凭谁定是非──从学术史的角度考察1954年的批判俞平伯运动 | 
      
        | 盛邦和 | 上世纪初叶日本疑古史学叙论 | 
      
        | 盛邦和、何爱国 | 儒学与现代化:反抗与调适 | 
      
        | 庄 森 | 蔡元培做假聘陈独秀长北大文科 | 
      
        | 郭台辉 | 鲍曼思想研究:探索新的分析范式──兼评郑莉的《理解鲍曼》 | 
      
        | 郭绍敏 | 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研究与中国问题意识──读《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 | 
      
        | 陈 波 | 关于西藏:文化、政治和知识 | 
      
        | 陈祖君 | 从「石室之死亡」到「天涯美学」──洛夫论 | 
      
        | 陈伟军 | 被放逐的边缘话语──解读建国初期文坛有关同人刊物的言说 | 
      
        | 陈嘉珉 | 中国的「马尔萨斯 」──汪士铎 | 
      
        | 陆雪琴 | 从创伤记忆看新时期女性写作 | 
      
        | 陆雪琴 | 传奇文本和都市隐喻──从〈沉香屑──第一炉香〉说起 | 
      
        | 傅书华 | 探寻面对「整体」的「个体」「踪迹」──重评《创业史》 | 
      
        | 彭海涛 | 国族想象的基础及其暴力──「中国八分钟」再解读 | 
      
        | 彭干梓 | 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溯源 | 
      
        | 曾子炳 | 诗歌的精神 | 
      
        | 残 雪 | 我们的文学 | 
      
        | 汤敏轩 | 余英时与中国历史研究:具体方法的视角 | 
      
        | 程一凡 | 反历史 *(全文版本) | 
      
        | 冯崇义 | 第三道路世纪梦:社会民主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回顾 | 
      
        | 黄 化 | 《解放日报》经济报导的立场与疑问──以1947年1月《解放日报》为例 | 
      
        | 黄 勇 | 「真实」的书写?──张爱玲土改小说论 | 
      
        | 黄 勇 | 晚清科学小说之衰蜕──以《新纪元》为中心 | 
      
        | 杨 矗 | 赵树理:在正典化与狂欢化之间 | 
      
        | 杨四平 | 北岛论 | 
      
        | 杨汉伦、夏芳华 | 当摇滚遇上交响──中国摇滚之父崔建及交响大师王西麟对音乐的回应之访谈录 | 
      
        | 杨际开 | 宋恕反理学思想的内在理路 | 
      
        | 杨际开 | 晚清变法思想中的汉学与佛学(下) | 
      
        | 杨际开 | 晚清变法思想中的汉学与佛学(上) | 
      
        | 杨剑龙 | 狂热年代红卫兵情感的宣泄与记录──读《红卫兵诗选》 | 
      
        | 杨剑龙 | 论新时期小说中的基督宗教 | 
      
        | 杨卫华 | 在华新教传教士对中共的观察与应对 | 
      
        | 叶 凯 | 身份的认同──对金庸小说及电影文化解读之一 | 
      
        | 叶 勤、吴励生 | 余秋雨批判:没落的人文精神 | 
      
        | 葛兆光 | 重建关于「中国」的历史论述──从民族国家中拯救历史,还是在历史中理解民族国家?*(全文版本) | 
      
        | 董 标 | 毛泽东教育学在西方 | 
      
        | 贾 锟 | 从文学事件到政治阴谋──记苏联文学史上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 
      
        | 贾艳敏 | 1966-1968届知识青年下乡后状况述评──以南京市为例 | 
      
        | 廖四平、孟 婕 | 「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从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到李安的同名电影 | 
      
        | 熊 凯 | 近十年来荆公新学研究述评 | 
      
        | 臧一冰 | 中国民歌中的性话语表达 | 
      
        | 赵 泓 | 乌托邦与少年中国之梦 | 
      
        | 刘 旭 | 记忆与盲点 * | 
      
        | 刘 明 | 论民国时期的大学教员聘任 | 
      
        | 刘 明 | 论民国时期的研究审查与激励 | 
      
        | 刘 超 | 「清华学派」及其终结──谱系、脉络再梳理 | 
      
        | 刘岸伟 | 小泉八云与近代中国 * | 
      
        | 刘建华 | 迈进二十一世纪的首个文件展 | 
      
        | 刘晨光 | 《卡门》:无关正义的性与爱? | 
      
        | 刘晨光 |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科学」 | 
      
        | 刘晨光 | 施特劳斯拯救「历史」 | 
      
        | 刘晨光 | 修西底德的「西西里远征」 | 
      
        | 刘绪义 | 一百年前的「文学兴国梦」 | 
      
        | 潘 瑛 | 血色芳华红牡丹──对小说《红牡丹》中的隐喻与象征的解读 | 
      
        | 潘国灵 | 以互联网为题材的中文歌曲 | 
      
        | 潘惠祥 | 晚年孙中山 | 
      
        | 蒋贤斌 | 把顾准还给历史──顾准的诞生与争论 | 
      
        | 蔡志诚 | 批评旅途与话语实践──九十年代之后 | 
      
        | 郑 工 | 美术对「科学」的误读:1949-1965年中国美术之现实主义 | 
      
        | 黎 锡 | 香港第一部故事片《庄子试妻》的制作年份 | 
      
        | 薛红岩 | 〈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现代意义〉一文的几个问题及补充 | 
      
        | 谢燕清 | 卢兄之死 | 
      
        | 韩 琛 | 启蒙时代的电影神话──关于第五代电影的文化反思 | 
      
        | 韩东育 | 中日两国道德文化的形态比较 * | 
      
        | 韩东育 | 中国古代非自由传统与道德走势 | 
      
        | 魏邦良 | 相同的境遇,不同的人生──解读高尔泰笔下的几个「犯人」 | 
      
        | 魏万磊 | 政治认同危机的心理发生机制──兼谈洪秀全政治人格 | 
      
        | 罗 成、 易莲媛 | 《三峡好人》的剩余叙事及其意义 | 
      
        | 罗 明 | 李叔同文艺审美教育观发微 | 
      
        | 罗 明 | 苦涩心境的诗意升华 | 
      
        | 罗 岗 | 危急时刻的大学精神──重识蔡元培的大学理念 * | 
      
        | 罗银胜 | 顾准著作的流布 | 
      
        | 关诗佩 | 多角度「共同研究梁启超」──从「日本在中国接受西方近代思想中的作用──以梁启超为例」说起 | 
      
        | 窦 康 | 从「第三种人」到「第三种人」集团──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三种人」之演变 | 
      
        | 苏 萍 | 晚清民族主义性话语 | 
      
        | 顾 倩 | 从格里菲斯《残花泪》说起 | 
      
        | 顾红亮 | 梁漱溟的乡村概念与生活世界 | 
         
          | *  原载《二十一世纪》双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