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 中國文化研究所 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ENG | |
文章檢索

 

| 網絡版 | 分類目錄 | 百年中國與世界 |

「百年中國與世界」

勾文增、胡化凱 1952年的《科學通報》:思想改造、學習蘇聯與科學批判
文 暉 試論「戰國策派」的文化特質
方 平 清末上海民間報刊與公眾輿論的表達模式 *
方維規 論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Nation」與「中國」*
王 雷 施米特的法眼與黎元洪的決斷
王 銳 「安亭事件」的再認識和再研究
王永華 博奕與制衡:香港禁運歷史的解讀
王汎森 戊戌前後思想資源的變化:以日本因素為例 *
王志明 雍正年間的邪教和邪術 *
王俊生 第二次朝鮮核危機:評估與管理──兼談當前的中國角色定位
王俊生 新中國永遠的痛楚──追憶文革中兒童所承載的歷史細節
王春霞 「排滿」革命與國史重建
王海光 反「文革」檄文《給全體共產黨員的緊急呼籲》解讀和考辨
王福湘 陳獨秀對蘇俄經驗的接受、反思與超越 *
丘為君 權威與自由:自由主義在近代中國的歷程 *
田湘波 1924-1927年中國國民黨黨政體制的來源、設計及其特徵
田湘波 1949年以來國內外關於中國國民黨黨治理論和制度的研究
田湘波 廣州武漢國民政府時期地方黨政體制剖析
申曉雲 文革中毛、林之爭的初次交手──武漢「七.二○事件」真相
白 磊 從奪權到軍管:1967-1968年陝西省武鬥略述
任吉東 晚清及民國華北鄉村基層組織與運作──以河北省獲鹿縣為例
何 蜀 「文化大革命」中的「活人展覽」
何立波 「華北自治運動」中的冀東偽政權
何素花 清初士大夫的打擊婦女活動──以宗教活動為例
何素花 清初社會秩序重整理念與對世風的批評──以江南為例
吳 磊 新加坡對臺灣政策述評
吳潤凱 被挾持的自殺:五四婦女史觀的製作
吳鵬森、佘 君 傳統社會主義理念與農業合作化運動
李 翔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強化軍人撫恤制度之原因
李丹慧 毛澤東的安全戰略思路及其轉變 1964-65 *
李巧寧 1950年代農民流向城市現象考察
李向平 「海派基督教」及其歷程──歐美基督教在近代上海的社會化問題
李建勇 1938年毛澤東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背景與動機── 一個研究的綜述
李春遠 革命根據地時期中共的秘密社會工作
李若建 大躍進與困難時期的社會動盪及控制 *
李恭忠 孫中山崇拜與民國政治文化 *
李朝軍 從爭取平等到爭奪領導權──從中蘇論戰的主題演變看其實質
李嘉谷 十月革命後的早期中蘇關係 *
李學峰 淮陽縣「大躍進」運動研究
李曉東 立憲政治與國民資格──筧克彥對《民報》與《新民叢報》論戰的影響 *
杜 蘭 文革是一場反社會運動 *
杜應國 理性的聲音──汪小川《二鋪調查》四十五周年祭
沈志華 蘇聯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反應及其結果——關於中蘇分裂緣起的進一步思考
沈志華 蘇聯對中國研製核武器的幫助與制約 *
沈宗武 論蘇聯共產黨高層權力結構的變遷與蘇聯解體
周 震 試論毛澤東與大躍進時期高指標提出的關係
周全華 論毛澤東發動「文革」的動因
周良霄 淺論所謂「文化大革命」──為紀念「文革」發動四十周年而作
孟凡茂 從時間細節考察美國第一次退還庚款的交涉過程
宗 容 文化本位主義的一種理解: 復蘇民族身份意識──以和辻哲郎的中國觀為中心
林 濟 新鄉紳與近代宗族 *
林曉光 朝鮮停戰談判:蘇聯的作用、朝鮮的因素與中國的政策
林蘊暉 高崗事件與中共高層在鞏固新民主主義秩序上的分歧 *
武增鋒、韓春英 試論梁鼎芬與張之洞的關係
金觀濤、劉青峰 試論中國式的自由主義 *
段懷清 胡適與梅光迪:分歧是怎樣成為思想障礙的?
范曉春 也談「高饒事件」發生的某些因素
唐寶林 近年中國陳獨秀研究簡況 *
徐 賁 國人之過和公民責任:也談文革懺悔
徐國琦 越南戰爭的現代記憶及其影響 *
祝 彥 論陳獨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思想軌跡
翁賀凱 1927-1934陶希聖之史學研究與革命論──兼論其與國民黨改組派之關係
袁偉時 文化專橫與歷史污穢──答容若先生
袁盛勇 真誠與說謊:延安文人心態的特殊變奏與有機化形成
馬陵合 流民與上海租界社會*
高 華 在貴州「四清運動」的背後 *
高 華 革命政治的變異和退化:「林彪事件」的再考察 *
高力克 五四倫理革命與儒家德性傳統 *
高力克 李大釗與民粹民主主義 *
高力克 陳獨秀晚年的民主觀 *
康春華 調適和融通:國家權力與客家宗族系統之間的二重變奏
張 鳴 動員結構與運動模式──華北地區土地改革運動的政治運作(1946-1949) *(全文版本)
張允起 蕭公權的「自由社會主義」觀 *
張百慶 吸毒與賣淫──近代中國市民社會一瞥
張志永 1950年代初期中共幹部婚姻問題初探──以1950-1956年河北省幹部群體為例
張英進 民國時期的上海電影與城市文化 *
張盛發 五十年代初期中蘇共同抵制對日媾和述評 *
張凱峰 土地改革與中國農村政權
張學強 山東省莒南縣的拔地鬥爭──抗日戰爭時期減租減息運動中的一個特例分析
曹 英 毛澤東軍事領袖地位的確立
梁家貴 江青:1937年底──1949年
梁家貴 抗戰時期中共對土匪、會道門的策略 *
梁景和 五四時期的「廢婚主義」 *
畢新偉 驚鴻一瞥──《大公報》(1902-1912)與女權
許順富 湖南紳士與清末教育變革
郭 平 朝鮮戰爭初期中美失誤之探討
郭培清 台灣與以色列軍事貿易關係探析
郭德宏 陳獨秀平議 *(全文版本)
都 樾 試論張謇創辦學校的經費籌集方式──以民立通州師範學校為例
陳 鵬 甲午前夕《申報》輿論中的日俄觀
陳紅民 在朝與在野:1932-1936年胡漢民與蔣介石之關係 *
陳夏紅 錢端升:「我大大地錯了」
陳瑞林 二十世紀中國美術的「西化」、「反西化」潮流與廣東畫壇新舊之爭
章 清 中國自由主義「傳統」系譜的建構 *
章慕榮 九一八事變後南京國民政府陸軍武器裝備建設之考察(1931.9-1937.7)
章慕榮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初期的陸軍武器裝備建設
傅 玄 從復刊後的《觀察》看中國自由主義知識份子的命運
傅懷鋒 地方文化大革命史研究
單世聯 眼底吳鉤看不休──葉劍英與「文革」
喻 鋒 從歐盟對中國國際責任的「關切」看中歐關係新變化
馮 超 民國初期的軍人學生與社會演變(1912-1922)
馮筱才 民初江浙地區的責任群體及其嬗變
黃 琨 革命、革命運行與個體生存性感受──1927-1929年的中共革命
黃力民 遠東戰役史事新探
楊 俊 析「文革」初期毛澤東對待鄧小平微妙的政治態度
楊 俊 關於發動批判電影《武訓傳》運動決策過程的考索
楊永興 毛澤東與《紅旗》創刊
楊奎松 1920-1940年代莫斯科為中共提供財政援助情況概述(下)*(全文版本)
楊奎松 1920-1940年代莫斯科為中共提供財政援助情況概述(上)*(全文版本)
楊奎松 毛澤東的「冷戰」觀 *
楊際開 作為思想範式的日本觀──宋恕與變法運動
葛 玲、辛 逸 政策偏向與1959-19961年農村饑荒——以糧食分配政策為中心的考察
董國強 1967年夏天南京「倒許」風潮的台前幕後
董國強 大陸學界紅衛兵運動研究述評
董國強 從南京大學「倒匡」事件看「文革」的複雜屬性與多重面相
董國強 從南京大學的「清隊」運動看「文革」主要矛盾的轉化及其後果
董國強 論「問題與主義」之爭前後的李大釗思想
董國強 論「獨立評論時期」陳之邁的政治思想
虞和平 民國初期的經濟法制建設 *
賈慶軍 秘密的世界及其成因──美共與莫斯科情報機構的關係探析
廖久明 救亡再次壓倒啟蒙──「五卅運動」與第二次思想革命的夭折
滿 永 土地改革與建國初鄉村政權的合法化建構
裴毅然 文革狂濤中的知識份子 *
趙利棟 黨、政府與民眾團體──以上海市商民協會與上海總商會為中心
劉 超、馬 翠 民國知識界與上海的人文生態統
劉長林 科玄論戰:中國早期的一次現代性與後現代性論爭
劉相平 金問泗與關貿總協定
劉握宇 第二次國共戰爭時期的還鄉團 *
劉緒義 「江湖」與「廟堂」:湖湘文化的歷史吊詭
劉德軍 對中共發動「三反」運動的考察
劉練軍 評價與反思:晚清溫州維新知識群體
劉繼明 回眸五七幹校
樊 星 關於「革命」的狂歡記憶──紀念「文革」爆發四十周年
歐陽曙 南京國民政府與革命根據地婚姻家庭法制比較研究
潘光哲 晚清中國的民主想像 *
蔣寶麟 民國鄉村建設運動:「政教合一」及其悖論──基於對晏陽初「定縣實驗」的考察
鄭起東 近代的紳權與官權 *
鄧智旺 簡論人民公社初期的分配制度
黎建軍 從《星期評論》對國家和事件的評價看五四時期中國現代化模式變遷 *
蕭燕雄 我國近現代新聞法規的變遷 1906-1937 *
謝 泳 《觀察》撰稿人的命運 *
謝 泳 一九四九年前相對論傳播及對中國知識界的影響 *(全文版本)
謝貴平 北大學生黃立眾與1961年「中國勞動黨」事件
鍾 霞 蘇南農村抗美援朝運動
鍾子娟 論中國取得常任理事國席位過程中的美國因素
鍾延麟 回憶錄與大躍進研究──兼評中共對該歷史之處理手法與解釋邏輯
叢小平 社區學校與基層社會組織的重建──二三十年代的鄉村教育運動與鄉村師範
叢小平 通向鄉村革命的橋梁:三十年代地方師範學校與中國共產主義的轉型 * (全文版本)
魏 飛 從貴陽教案的處理看晚清外交
魏文享 近代行規法律效力的演變──以1930年行規討論案及「重建行規運動」為中心
羅平漢 「雙百」方針1957年被中斷的原因
羅長春 解放戰爭時期華中地區的婦女動員──以蘇北、蘇中解放區為中心
蘇 萍 近代教案中反教謠言的量化研究
蘇 萍 清代妖術恐慌及政府的對策:以兩次剪辮謠言為例 *

*  原載《二十一世紀》雙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