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勾文增、胡化凱 |
1952年的《科學通報》:思想改造、學習蘇聯與科學批判 |
| 文 暉 |
試論「戰國策派」的文化特質 |
| 方 平 |
清末上海民間報刊與公眾輿論的表達模式 * |
| 方維規 |
論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Nation」與「中國」* |
| 王 雷 |
施米特的法眼與黎元洪的決斷 |
| 王 銳 |
「安亭事件」的再認識和再研究 |
| 王永華 |
博奕與制衡:香港禁運歷史的解讀 |
| 王汎森 |
戊戌前後思想資源的變化:以日本因素為例 * |
| 王志明 |
雍正年間的邪教和邪術 * |
| 王俊生 |
第二次朝鮮核危機:評估與管理──兼談當前的中國角色定位 |
| 王俊生 |
新中國永遠的痛楚──追憶文革中兒童所承載的歷史細節 |
| 王春霞 |
「排滿」革命與國史重建 |
| 王海光 |
反「文革」檄文《給全體共產黨員的緊急呼籲》解讀和考辨 |
| 王福湘 |
陳獨秀對蘇俄經驗的接受、反思與超越 * |
| 丘為君 |
權威與自由:自由主義在近代中國的歷程 * |
| 田湘波 |
1924-1927年中國國民黨黨政體制的來源、設計及其特徵 |
| 田湘波 |
1949年以來國內外關於中國國民黨黨治理論和制度的研究 |
| 田湘波 |
廣州武漢國民政府時期地方黨政體制剖析 |
| 申曉雲 |
文革中毛、林之爭的初次交手──武漢「七.二○事件」真相 |
| 白 磊 |
從奪權到軍管:1967-1968年陝西省武鬥略述 |
| 任吉東 |
晚清及民國華北鄉村基層組織與運作──以河北省獲鹿縣為例 |
| 何 蜀 |
「文化大革命」中的「活人展覽」 |
| 何立波 |
「華北自治運動」中的冀東偽政權 |
| 何素花 |
清初士大夫的打擊婦女活動──以宗教活動為例 |
| 何素花 |
清初社會秩序重整理念與對世風的批評──以江南為例 |
| 吳 磊 |
新加坡對臺灣政策述評 |
| 吳潤凱 |
被挾持的自殺:五四婦女史觀的製作 |
| 吳鵬森、佘 君 |
傳統社會主義理念與農業合作化運動 |
| 李 翔 |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強化軍人撫恤制度之原因 |
| 李丹慧 |
毛澤東的安全戰略思路及其轉變 1964-65 * |
| 李巧寧 |
1950年代農民流向城市現象考察 |
| 李向平 |
「海派基督教」及其歷程──歐美基督教在近代上海的社會化問題 |
| 李建勇 |
1938年毛澤東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背景與動機── 一個研究的綜述 |
| 李春遠 |
革命根據地時期中共的秘密社會工作 |
| 李若建 |
大躍進與困難時期的社會動盪及控制 * |
| 李恭忠 |
孫中山崇拜與民國政治文化 * |
| 李朝軍 |
從爭取平等到爭奪領導權──從中蘇論戰的主題演變看其實質 |
| 李嘉谷 |
十月革命後的早期中蘇關係 * |
| 李學峰 |
淮陽縣「大躍進」運動研究 |
| 李曉東 |
立憲政治與國民資格──筧克彥對《民報》與《新民叢報》論戰的影響 * |
| 杜 蘭 |
文革是一場反社會運動 * |
| 杜應國 |
理性的聲音──汪小川《二鋪調查》四十五周年祭 |
| 沈志華 |
蘇聯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反應及其結果——關於中蘇分裂緣起的進一步思考 |
| 沈志華 |
蘇聯對中國研製核武器的幫助與制約 * |
| 沈宗武 |
論蘇聯共產黨高層權力結構的變遷與蘇聯解體 |
| 周 震 |
試論毛澤東與大躍進時期高指標提出的關係 |
| 周全華 |
論毛澤東發動「文革」的動因 |
| 周良霄 |
淺論所謂「文化大革命」──為紀念「文革」發動四十周年而作 |
| 孟凡茂 |
從時間細節考察美國第一次退還庚款的交涉過程 |
| 宗 容 |
文化本位主義的一種理解: 復蘇民族身份意識──以和辻哲郎的中國觀為中心 |
| 林 濟 |
新鄉紳與近代宗族 * |
| 林曉光 |
朝鮮停戰談判:蘇聯的作用、朝鮮的因素與中國的政策 |
| 林蘊暉 |
高崗事件與中共高層在鞏固新民主主義秩序上的分歧 * |
| 武增鋒、韓春英 |
試論梁鼎芬與張之洞的關係 |
| 金觀濤、劉青峰 |
試論中國式的自由主義 * |
| 段懷清 |
胡適與梅光迪:分歧是怎樣成為思想障礙的? |
| 范曉春 |
也談「高饒事件」發生的某些因素 |
| 唐寶林 |
近年中國陳獨秀研究簡況 * |
| 徐 賁 |
國人之過和公民責任:也談文革懺悔 |
| 徐國琦 |
越南戰爭的現代記憶及其影響 * |
| 祝 彥 |
論陳獨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思想軌跡 |
| 翁賀凱 |
1927-1934陶希聖之史學研究與革命論──兼論其與國民黨改組派之關係 |
| 袁偉時 |
文化專橫與歷史污穢──答容若先生 |
| 袁盛勇 |
真誠與說謊:延安文人心態的特殊變奏與有機化形成 |
| 馬陵合 |
流民與上海租界社會* |
| 高 華 |
在貴州「四清運動」的背後 * |
| 高 華 |
革命政治的變異和退化:「林彪事件」的再考察 * |
| 高力克 |
五四倫理革命與儒家德性傳統 * |
| 高力克 |
李大釗與民粹民主主義 * |
| 高力克 |
陳獨秀晚年的民主觀 * |
| 康春華 |
調適和融通:國家權力與客家宗族系統之間的二重變奏 |
| 張 鳴 |
動員結構與運動模式──華北地區土地改革運動的政治運作(1946-1949) *(全文版本) |
| 張允起 |
蕭公權的「自由社會主義」觀 * |
| 張百慶 |
吸毒與賣淫──近代中國市民社會一瞥 |
| 張志永 |
1950年代初期中共幹部婚姻問題初探──以1950-1956年河北省幹部群體為例 |
| 張英進 |
民國時期的上海電影與城市文化 * |
| 張盛發 |
五十年代初期中蘇共同抵制對日媾和述評 * |
| 張凱峰 |
土地改革與中國農村政權 |
| 張學強 |
山東省莒南縣的拔地鬥爭──抗日戰爭時期減租減息運動中的一個特例分析 |
| 曹 英 |
毛澤東軍事領袖地位的確立 |
| 梁家貴 |
江青:1937年底──1949年 |
| 梁家貴 |
抗戰時期中共對土匪、會道門的策略 * |
| 梁景和 |
五四時期的「廢婚主義」 * |
| 畢新偉 |
驚鴻一瞥──《大公報》(1902-1912)與女權 |
| 許順富 |
湖南紳士與清末教育變革 |
| 郭 平 |
朝鮮戰爭初期中美失誤之探討 |
| 郭培清 |
台灣與以色列軍事貿易關係探析 |
| 郭德宏 |
陳獨秀平議 *(全文版本) |
| 都 樾 |
試論張謇創辦學校的經費籌集方式──以民立通州師範學校為例 |
| 陳 鵬 |
甲午前夕《申報》輿論中的日俄觀 |
| 陳紅民 |
在朝與在野:1932-1936年胡漢民與蔣介石之關係 * |
| 陳夏紅 |
錢端升:「我大大地錯了」 |
| 陳瑞林 |
二十世紀中國美術的「西化」、「反西化」潮流與廣東畫壇新舊之爭 |
| 章 清 |
中國自由主義「傳統」系譜的建構 * |
| 章慕榮 |
九一八事變後南京國民政府陸軍武器裝備建設之考察(1931.9-1937.7) |
| 章慕榮 |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初期的陸軍武器裝備建設 |
| 傅 玄 |
從復刊後的《觀察》看中國自由主義知識份子的命運 |
| 傅懷鋒 |
地方文化大革命史研究 |
| 單世聯 |
眼底吳鉤看不休──葉劍英與「文革」 |
| 喻 鋒 |
從歐盟對中國國際責任的「關切」看中歐關係新變化 |
| 馮 超 |
民國初期的軍人學生與社會演變(1912-1922) |
| 馮筱才 |
民初江浙地區的責任群體及其嬗變 |
| 黃 琨 |
革命、革命運行與個體生存性感受──1927-1929年的中共革命 |
| 黃力民 |
遠東戰役史事新探 |
| 楊 俊 |
析「文革」初期毛澤東對待鄧小平微妙的政治態度 |
| 楊 俊 |
關於發動批判電影《武訓傳》運動決策過程的考索 |
| 楊永興 |
毛澤東與《紅旗》創刊 |
| 楊奎松 |
1920-1940年代莫斯科為中共提供財政援助情況概述(下)*(全文版本) |
| 楊奎松 |
1920-1940年代莫斯科為中共提供財政援助情況概述(上)*(全文版本) |
| 楊奎松 |
毛澤東的「冷戰」觀 * |
| 楊際開 |
作為思想範式的日本觀──宋恕與變法運動 |
| 葛 玲、辛 逸 |
政策偏向與1959-19961年農村饑荒——以糧食分配政策為中心的考察 |
| 董國強 |
1967年夏天南京「倒許」風潮的台前幕後 |
| 董國強 |
大陸學界紅衛兵運動研究述評 |
| 董國強 |
從南京大學「倒匡」事件看「文革」的複雜屬性與多重面相 |
| 董國強 |
從南京大學的「清隊」運動看「文革」主要矛盾的轉化及其後果 |
| 董國強 |
論「問題與主義」之爭前後的李大釗思想 |
| 董國強 |
論「獨立評論時期」陳之邁的政治思想 |
| 虞和平 |
民國初期的經濟法制建設 * |
| 賈慶軍 |
秘密的世界及其成因──美共與莫斯科情報機構的關係探析 |
| 廖久明 |
救亡再次壓倒啟蒙──「五卅運動」與第二次思想革命的夭折 |
| 滿 永 |
土地改革與建國初鄉村政權的合法化建構 |
| 裴毅然 |
文革狂濤中的知識份子 * |
| 趙利棟 |
黨、政府與民眾團體──以上海市商民協會與上海總商會為中心 |
| 劉 超、馬 翠 |
民國知識界與上海的人文生態統 |
| 劉長林 |
科玄論戰:中國早期的一次現代性與後現代性論爭 |
| 劉相平 |
金問泗與關貿總協定 |
| 劉握宇 |
第二次國共戰爭時期的還鄉團 * |
| 劉緒義 |
「江湖」與「廟堂」:湖湘文化的歷史吊詭 |
| 劉德軍 |
對中共發動「三反」運動的考察 |
| 劉練軍 |
評價與反思:晚清溫州維新知識群體 |
| 劉繼明 |
回眸五七幹校 |
| 樊 星 |
關於「革命」的狂歡記憶──紀念「文革」爆發四十周年 |
| 歐陽曙 |
南京國民政府與革命根據地婚姻家庭法制比較研究 |
| 潘光哲 |
晚清中國的民主想像 * |
| 蔣寶麟 |
民國鄉村建設運動:「政教合一」及其悖論──基於對晏陽初「定縣實驗」的考察 |
| 鄭起東 |
近代的紳權與官權 * |
| 鄧智旺 |
簡論人民公社初期的分配制度 |
| 黎建軍 |
從《星期評論》對國家和事件的評價看五四時期中國現代化模式變遷 * |
| 蕭燕雄 |
我國近現代新聞法規的變遷 1906-1937 * |
| 謝 泳 |
《觀察》撰稿人的命運 * |
| 謝 泳 |
一九四九年前相對論傳播及對中國知識界的影響 *(全文版本) |
| 謝貴平 |
北大學生黃立眾與1961年「中國勞動黨」事件 |
| 鍾 霞 |
蘇南農村抗美援朝運動 |
| 鍾子娟 |
論中國取得常任理事國席位過程中的美國因素 |
| 鍾延麟 |
回憶錄與大躍進研究──兼評中共對該歷史之處理手法與解釋邏輯 |
| 叢小平 |
社區學校與基層社會組織的重建──二三十年代的鄉村教育運動與鄉村師範 |
| 叢小平 |
通向鄉村革命的橋梁:三十年代地方師範學校與中國共產主義的轉型 * (全文版本) |
| 魏 飛 |
從貴陽教案的處理看晚清外交 |
| 魏文享 |
近代行規法律效力的演變──以1930年行規討論案及「重建行規運動」為中心 |
| 羅平漢 |
「雙百」方針1957年被中斷的原因 |
| 羅長春 |
解放戰爭時期華中地區的婦女動員──以蘇北、蘇中解放區為中心 |
| 蘇 萍 |
近代教案中反教謠言的量化研究 |
| 蘇 萍 |
清代妖術恐慌及政府的對策:以兩次剪辮謠言為例 * |
* 原載《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