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 中國文化研究所 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ENG | |
文章檢索

 

| 網絡版 | 總目錄 |

總目錄

第八十四期 2009年3月31日
編者按
金東吉 1945年10月朝鮮義勇軍先遣縱隊入朝及其受挫
徐霞翔 透視農村電影放映員──以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江蘇省為例
黃 駿 江蘇省五十年代中期的「幹部審查」 *
李開盛 從網絡輿論析中國網民的民族悲情
王 柯 「漢奸」:想像中的單一民族國家話語 *
艾仁貴 民族國家崛起的宏大敘事與範式重構
   
第八十三期 2009年2月28日
編者按
盧 毅 回顧一場幾乎被遺忘的論爭──「新權威主義」之爭述評
席富群 社會民主主義思想的產生、演變及其在中國的影響
戴 揚 敘事與分析:中國政治學研究中的新制度主義
馬傑偉、鄭巧玲 遮蔽赤裸之軀──工廠民工男女關係探索 *
任 霄 也從祛魅說起──讀陳丹晨〈睜眼看「魅影」〉
王馬克 全球化中的封閉化──民族認同對中日韓本國歷史認識的影響 *
   
第八十二期 2009年1月31日
編者按
孔凡義 現代化、組織缺陷與中國軍閥政治的終結
章慕榮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陸軍武器裝備建設之考察 *
黃力民 朝鮮戰爭彭德懷統帥作用辨析
代 兵 十九至二十世紀之交美國國際主義的興起 *
莊孔韶 中國愛滋病的防治──人類學整體論原則的實踐 *
晏 英 沒有土地,沒有權利,也沒有道德
   
第八十一期 2008年12月31日
編者按
盛邦和 生態文化學說與中國的文化期許──中日俄比較的視界
張旭東 文化政治視野裏的普遍與特殊 *
段懷清 對異邦文化的不同態度:理雅各與王韜 *
喻 中 評價賀衛方、陳忠林等關於司法改革方向的爭論
劉工昌 《南方周末》的前世今生爭
姚達兌 評《晚清民族主義與文學轉型》──兼梳理晚清三種民族主義的歷史敘述
   
第八十期 2008年11月30日
編者按
魯明軍 古今之辯:2000年以來中國思想界的現代性之爭
陶東風 從呼喚現代化到反思現代性 *
金觀濤、劉青峰 多元現代性及其困惑 *
龔刃韌 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
趙聚軍 當代農民利益表達形式的轉型 *
黃曉華 傳統文化與實用理性的雙重解構──論中國現代文學的癲狂敘事
易蓮媛、羅 成 情感、貨幣與都市空間──電影《蘋果》的現代性辯證省思
   
第七十九期 2008年10月31日
編者按
劉繼純 以魯迅為例看五四知識份子的電影態度
許章潤 論梁漱溟對西方法律的理解 *
張允熠 胡適實用主義思想中的儒學情結 *
羅俊華 人事檔案收費:當代中國權力市場化的典範樣本
彭松喬 景觀社會生態中的話語「突擊」──電影《色‧戒》症候論析
藍棣之 詩壇正來在一個「引爆點」上
   
第七十八期 2008年9月30日
編者按
劉小莉 《中國紅軍在前進》──回應「左聯」前期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焦慮
陳舒劼 神性與暴虐──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文學中知識份子敘事的「革命」維度
蕭永平、鄒國勇 互聯網對國際合同法規則的衝擊 *
胡 泳 博客在中國 *
吳冠軍 互聯網虛擬社群的思考札記 *
溫樂群 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胡耀邦思想年譜(1975-1989)》讀後
   
第七十七期 2008年8月31日
編者按
蔣賢斌 顧准在「三反」運動中被撤職的原因分析
劉兆崑 中國大饑荒時期「非正常人口死亡」研究之綜述與
解讀
高 華 大饑荒與四清運動的起源 *
何包鋼 沃爾澤的多元正義理論評析 *
李 磊 公德綁私德,問題挾主義──范美忠事件中的自由
主義定位
曹清華 身份想像──1930年代「文藝大眾化」的討論 *
   
第七十六期 2008年7月31日
編者按
丘為君 權威與自由:自由主義在近代中國的歷程 *
章 清 中國自由主義「傳統」系譜的建構 *
金觀濤、 劉青峰 試論中國式的自由主義 *
任劍濤 甚麼是當代中國自由主義的共同底線? *
宋玢璐 中國社會轉型期大眾傳媒對社會性別觀念的建構和傳播──影視劇中的性別敘事分析
黃 化 《解放日報》經濟報導的立場與疑問──以1947年1月《解放日報》為例
畢新偉 繪製鄉土中國的全景圖──讀丁帆《中國鄉土小說史》
   
第七十五期 2008年6月30日
編者按
蕭燕雄 我國近現代新聞法規的變遷 1906-1937 *
張仁善 1949年前後中共的新聞政策及歷史效應 *
程金福 論香港報紙的「中國新聞」報導──以2008年「兩會」報導為案例
顧 倩 從格里菲斯《殘花淚》說起
沈仲亮 「真相」不止一種──與「左」、「右」無涉的一種思考
陳 銳 1949年後的馬一浮與嚴群
   
第七十四期 2008年5月31日
編者按
林蘊暉 高崗事件與中共高層在鞏固新民主主義秩序上的分歧 *
范曉春 也談「高饒事件」發生的某些因素
高 華 革命政治的變異和退化:「林彪事件」的再考察 *
林 震 駕馭「第三波」:台灣和韓國民主化比較研究
甘會斌 中國城市空間的虛無化
邱加輝 李安《色,戒》的隱蔽敘事︰改編張愛玲
廖四平、孟 婕 「愛就是不問值不值得」── 從張愛玲的小說《色,戒》到李安的同名電影
   
第七十三期 2008年4月30日
編者按
劉 超、馬 翠 民國知識界與上海的人文生態統
李恭忠 孫中山崇拜與民國政治文化 *
張英進 民國時期的上海電影與城市文化 *
涂少彬 論憲政主義語境下的公民主體性
張華強 民企:如何擺脫「富不過三代」的陰霾?──「布登布洛克式動力」的啟示
韓 琛 啟蒙時代的電影神話──關於第五代電影的文化反思
高 頑 獨立學院,愛你乎?恨你乎?
   
第七十二期 2008年3月31日
編者按
高力克 五四倫理革命與儒家德性傳統 *
梁景和 五四時期的「廢婚主義」 *
吳潤凱 被挾持的自殺:五四婦女史觀的製作
劉祖華 中國鄉鎮政府角色變遷的財政邏輯
劉 兢、劉 瓊 權利訴求和事業改革的二重奏──論1980年代中國大陸的新聞內容法治話語
范士明 新媒體和中國的政治表達
李海燕 宗教的異域,異域的宗教
許建明 公司是否需要承擔社會責任?── 評《公司社會責任思想起源與演變》
   
第七十一期 2008年2月29日
編者按
周 震 試論毛澤東與大躍進時期高指標提出的關係
李建勇 1938年毛澤東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背景與動機── 一個研究的綜述
楊 俊 關於發動批判電影《武訓傳》運動決策過程的考索
惠雁冰 「樣板戲」研究亟待整體性的視野──對當前「樣板戲」研究傾向的理性審視
張 軍 「建構農民政治群體發動革命」之不可能及「和平革命」的思考
羅 成、 易蓮媛 《三峽好人》的剩餘敘事及其意義
   
第七十期 2008年1月31日
編者按
馮 超 民國初期的軍人學生與社會演變(1912-1922)
劉德軍 對中共發動「三反」運動的考察
董國強 從南京大學的「清隊」運動看「文革」主要矛盾的轉化及其後果
劉工昌 由《讀書》的轉型看中國學術媒體處境的尷尬
謝燕清 盧兄之死
吳海清、張建珍 全球化:西方中心抑或世界共同體?──《面紗》與《通天塔》比較研究
黎 錫 對《中國電影圖史》香港部分的一些意見
   
第六十九期 2007年12月31日
編者按
喻 鋒 從歐盟對中國國際責任的「關切」看中歐關係新變化
吳 磊 新加坡對臺灣政策述評
賈慶軍 秘密的世界及其成因──美共與莫斯科情報機構的關係探析
雷志宇 轉型期中國地方政府經濟行為研究述評
李嘉慧 在回歸十年裏──內地人眼中的香港作家「董橋」
郭振杰 「法」治與「政」治的角力── 就香港法治實踐主線與陳弘毅教授商榷
   
第六十八期 2007年11月30日
編者按
孟凡茂 從時間細節考察美國第一次退還庚款的交涉過程
李國芳 進城初期中共對國民黨員的認識與處理──以石家莊市為例
吳麗萍 文化大革命中的女紅衛兵
黃有光 快樂、基數效用與人際比較:經濟學者反主觀概念的偏見 *
李安源 從上海美專到柏林中國美術展──劉海粟與蔡元培交往研究
鄧春梅、羅如春 「中國法律理想圖景」何處尋?──評《中國法學向何處去》
   
第六十七期 2007年10月31日
編者按
宗 容 文化本位主義的一種理解: 復蘇民族身份意識──以和辻哲郎的中國觀為中心
劉晨光 恩典與自然:被賜福的「政治學」? ──阿奎那政治思想芻議
宋會峰 人的重新發現──現代國家的精神前提
李金銓 建制內的多元主義:美國精英媒介對華政策的論述 *
王 俊 「儒家社會主義」的歷史語境與局限
董國強 戴著思想的枷鎖翩翩起舞: 張素華著《變局──七千人大會始末》評介
   
第六十六期 2007年9月30日
編者按
潘光哲 晚清中國的民主想像 *
李曉東 立憲政治與國民資格──筧克彥對《民報》與《新民叢報》論戰的影響 *
郭培清 「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原則之思考
李燕萍 港澳基本法與中國憲政發展
潘學方 集體所有制的生死理由──論市場經濟體制與集體所有制無法相容
王 鋒 風摧百合殊堪哀
   
第六十五期 2007年8月31日
編者按
楊奎松 毛澤東的「冷戰」觀 *
楊永興 毛澤東與《紅旗》創刊
劉德軍 蘇南「三反」運動研究──以幹部變動為線索的考察
王文龍 比較優勢、威權政治與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研究
程麟蓀 中國計劃經濟的起源與資源委員會 *
梁家貴 對〈朝鮮戰爭初期中美失誤之探討〉一文的幾點質疑
   
第六十四期 2007年7月31日
編者按
李學峰 淮陽縣「大躍進」運動研究
李若建 大躍進與困難時期的社會動盪及控制 *
郭宇寬 把紅臉唱到底──毛主義在印度的前世今生
賈艷敏 20世紀50、60年代毛澤東對《人民日報》的幾次批評
王細榮 上海租界內一所中法合辦實業學校的興衰
楊衛華 在華新教傳教士對中共的觀察與應對
   
第六十三期 2007年6月30日
編者按
李丹慧 毛澤東的安全戰略思路及其轉變 1964-65 *
董國強 江蘇《一‧二六奪權》前後的權力角逐
李巧寧 新區土改中的「鬥地主」
陳意新 從下放到下崗 1968-1998 *
張 超 博愛、自省、自由的超越精神:評電影《若望‧保祿二世前傳》
陳奉林 從大歷史的角度讀何芳川先生《中外文明的交匯》
   
第六十二期 2007年5月31日
編者按
杜應國 理性的聲音──汪小川《二鋪調查》四十五周年祭
俞德鵬 農民負擔問題的社會和法律分析 *
周承人、李以莊 事實是一切評價的基礎──對黎民偉若干史實與評價的再勘誤
邱加輝 影像香港:王家衛的八部電影和六個香港 *
楊漢倫、夏芳華 當搖滾遇上交響──中國搖滾之父崔建及交響大師王西麟對音樂的回應之訪談錄
楊際開 評周昌龍《新思潮與傳統──五四思想史論集》
   
第六十一期 2007年4月30日
編者按
王俊生 第二次朝鮮核危機:評估與管理──兼談當前的中國角色定位
鄭 羽 後冷戰時代中美俄三角關係的演變 *
李金錚 晏陽初與定縣平民教育實驗 *
潘家恩 新農村建設的幾個關鍵字──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實踐舉例
王 翔 從《天風》看中國激進基督徒的政治表達(1946-1949)
賈慶軍 也談列文森的《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
   
第六十期 2007年3月31日
編者按
叢小平 通向鄉村革命的橋梁:三十年代地方師範學校與中國共產主義的轉型 * (全文版本)
張志永 1950年代初期中共幹部婚姻問題初探──以1950-1956年河北省幹部群體為例
陳玉峰、許少華 不可求解的一道方程式──旁觀物權法草案之失
周其明 對中國《選舉法》2004年新修改的批評 *
方小平 赤腳醫生與合作醫療制度──浙江省富陽縣個案研究 *
吳海清、張建珍 西部影像再現的四種範式
任輝獻 一本越讀越厚的書──邁克爾‧沃爾澤《正義與非正義戰爭》譯後
張濤甫 揭示美國新聞自由的迷思
   
第五十九期 2007年2月28日
編者按
羅長春 解放戰爭時期華中地區的婦女動員──以蘇北、蘇中解放區為中心
王建偉 專業期刊與民國新史學──以二三十年代學術的發表行為為中心
李 松 近十年來中國大陸革命「樣板戲」研究述評
魯明軍 從「鐵姑娘」到「超女」:兩個 「革時代」圖像中的身體隱喻與政治修辭── 一個政治社會學的視角
劉 暢 論交換權威說服三種制度力量的相互協調
   
第五十八期 2007年1月31日
編者按
郭培清 台灣與以色列軍事貿易關係探析
王 霞 對天安門升旗儀式的政治分析
張 超 在權力夾縫中追求人的尊嚴──當代中國大陸自由文學評述
張德強 論韓國新村運動的教育本質
   
第五十七期 2006年12月30日
編者按
王 雷 施米特的法眼與黎元洪的決斷
周良霄 淺論所謂「文化大革命」──為紀念「文革」發動四十周年而作
余慕雲 對黎民偉與黎北海的評價──與周承人、李以莊商榷
耿 波 相聲藝術傳統與北京城市文明格局的變遷
郭台輝 鮑曼思想研究:探索新的分析範式──兼評鄭莉的《理解鮑曼》
陸雪琴 傳奇文本和都市隱喻──從〈沉香屑──第一爐香〉說起
魯明軍 藝術vs政治:被規訓的身體和被壓抑的現代性──上世紀八十年代藝術思潮運動的另一社會面向
陳夏紅 我只向真理低頭
火 源 新道路上的荊棘──李怡的《現代性:批判的批判》讀後
吳前進 「僑鄉」探詢:跨國主義的分析視角──李明歡教授《福建鄉僑調查》述評
   
第五十六期 2006年11月30日
編者按
董國強 1967年夏天南京「倒許」風潮的台前幕後
丁曉杰 盧溝橋事變前後日本對西部內蒙古政策之變化
詹德斌 韓國新村運動的起因及作用再考察
吳海清、張建珍 全球化語境邊中緣表達的焦慮──《千里走單騎》的全球化想像及其權力結構
席天揚 從邏輯實證主義到徹底的概率主義──理查德‧傑弗利的學術生涯
潘國靈 以互聯網為題材的中文歌曲
關詩珮 多角度「共同研究梁啟超」──從「日本在中國接受西方近代思想中的作用──以梁啟超為例」說起
秦文佳 暮色中的光明──讀《變化中的中國人》
   
第五十五期 2006年10月31日
編者按
葛 玲、辛 逸 政策偏向與1959-19961年農村饑荒——以糧食分配政策為中心的考察
王海光 反「文革」檄文《給全體共產黨員的緊急呼籲》解讀和考辨
王 銳 「安亭事件」的再認識和再研究
王炯華 略論中國國民黨之社會民主黨性質
郭培清 大陸之外中以軍事貿易關係研究綜述
吳德波、王 芳 政治中的多元主義——馬基雅維里德行觀的展開
何宏光、范曉光 新時期農村社會動員的考察──基於華東某明星村新農村建設的調查
王建平 前衞鏡像下中國城市中產階級的消費張力
郭紹敏 西方自由主義思想研究與中國問題意識──讀《殷海光‧林毓生書信錄》
姚朝文 粵港澳舞獅、舞龍民俗藝術的詩學意義──粵港澳功夫影視中珠三角民眾的習俗與精神寄託
鄧燕華 管中窺豹:消費革命靜悄悄──讀《金拱向東:麥當勞在東亞》
   
第五十四期 2006年9月30日
編者按
申曉雲 文革中毛、林之爭的初次交手──武漢「七.二○事件」真相
董國強 從南京大學「倒匡」事件看「文革」的複雜屬性與多重面相
何 蜀 「文化大革命」中的「活人展覽」
劉繼明 回眸五七幹校
戴韶華 對勞教制度的發展歷史及其現實困境的政治思考
曹瑞濤 通向毀滅的改良之路──對伊朗「白色革命」失敗的反思
張濤甫 中國傳媒改革動力機制分析
石衡潭 同一個空間,不同的世界──賈樟柯電影《世界》觀後
吳德淳、林鴻鈞 哪有那麼複雜──淺析楊德昌的《一一》(1999)
趙 春 「異化」的詠歎──「蟬」的蛻變
杜應國 莽蒼天地一書生──讀《田家英與小莽蒼蒼齋》
   
第五十三期 2006年8月31日
編者按
許順富 湖南紳士與清末教育變革
蔣寶麟 民國鄉村建設運動:「政教合一」及其悖論──基於對晏陽初「定縣實驗」的考察
張建華 季諾維耶夫:蘇維埃體制「最無情的批判者」和「最後的守護人」
張立濤 村民自治的法理依據研究
鄭衛東 一個魯東南村落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的社會概況:實證研究
潘學方 試析農村股份合作制與集體所有制衝突的法律困境──以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區為例
陳 波 關於西藏:文化、政治和知識
曹怡平 是誰搞臭了後現代
劉 進 後現代之後──社會科學的悲劇與鬧劇
杜應國 關於「雙重曲解」的回覆──答施用勤先生
岳永逸 我們是誰:時空位移中民族性的迷失──《自我的他性》讀後
   
第五十二期 2006年7月31日
編者按
王俊生 新中國永遠的痛楚──追憶文革中兒童所承載的歷史細節
白 磊 從奪權到軍管:1967-1968年陝西省武鬥略述
賈慶軍 美共「美國例外論」的命運及其思考
楊振傑 多因素影響下的農民工文化生活──C地區的調查與思考
張紅秋 與「文革」有「染」──「新時期」作家(評論家)在「文革時期」的文藝活動
林精華 蘇俄文化之於二十世紀中國何以如此有魅力
賈 錕 從文學事件到政治陰謀──記蘇聯文學史上一段不該被遺忘的歷史
梅俊傑 礦難與工會
徐海亮 我看清華文革──讀《一葉之秋》 *(全文版本)
殘 雪 追尋那失掉的魂──評《重現之時》
任蜜林 王博:《莊子哲學》
   
第五十一期 2006年6月30日
編者按
季衛東 施米特憲法學說的睿智與偏見 *
劉 擎 施米特的幽靈 *
郭 建 為了打擊其同的敵人──施米特及其左翼盟友 *
徐 賁 中國不需要這樣的「政治」和「主權者決斷」──「施米特熱」和國家主義 *
謝貴平 北大學生黃立眾與1961年「中國勞動黨」事件
鍾子娟 論中國取得常任理事國席位過程中的美國因素
李 翔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強化軍人撫恤制度之原因
王永華 博奕與制衡:香港禁運歷史的解讀
潘亞玲 愛國主義證義
劉晨光 《卡門》:無關正義的性與愛?
黎 錫 香港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的製作年份
朱宗震 評桑兵先生對百年來中國史學的挑戰──讀《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
王 恒 暗夜時份的哀悼與召喚──評鄧正來《中國法學向何處去》
管華敏 中央權力的式微──評《蔣介石與南京國民政府》
   
第五十期 2006年5月30日
編者按
樊 星 關於「革命」的狂歡記憶──紀念「文革」爆發四十周年
董國強 大陸學界紅衛兵運動研究述評
裴毅然 文革狂濤中的知識份子 *
高 華 在貴州「四清運動」的背後 *
吳稼祥 權威落差與政治穩定
鍾兆雲 日據時期台灣「皇民化」運動的遺患和破除
趙 泓 烏托邦與少年中國之夢
鍾 波 難道《三國演義》是比《三國志》更權威的歷史書籍嗎?──指正中國大陸地區大量現代版歷史 書內容的荒唐
吳國坤 家國之間、家國之外:中國電影的政治
張慧敏 曲徑亦望通幽──讀王斑《歷史與記憶》
   
第四十九期 2006年4月29日
編者按
白永瑞 東亞歷史教科書和歷史教育 *
高橋哲哉 靖國是日本的文化嗎? *
孫 歌 如何理解「戰後」東北亞問題 *
薩 勒 日本的政治、回顧和歷史意識 *
何立波 「華北自治運動」中的冀東偽政權
黃力民 遠東戰役史事新探
宋玉波、劉勇恆 從蘇/俄政治轉型看現代政黨政治的發展趨勢
吳 非 蘇俄意識形態變遷的統一性和變異性
閆 東 從結構─功能的視角看中國共產黨的革命黨特徵──革命黨向執政黨轉型面臨的歷史困境分析
程金福 艱難的「跨地區監督」──黑龍江沙蘭洪災媒體報導之案例分析
沈 睿 美國高等院校的婦女研究學
吳德淳、林鴻鈞 出去的不要──《鬼子來了》的影像分析
劉晨光 亞里士多德的「政治科學」
劉 進 從服從到抵牾:權力關係的現實轉向?──讀《大河移民上訪的故事》
   
第四十八期 2006年3月31日
編者按
艾 愷 文革:四十後的破曉 *
魏格林 如何面對文化革命的歷史 *
徐 賁 變化中的文革記憶 *
郭 建 當代左派文化理論中的文革幽靈 *
周全華 論毛澤東發動「文革」的動因
郭 平 朝鮮戰爭初期中美失誤之探討
朱中原 中國憲政轉型的本土資源清理
蕭燕雄、尹 熙 我國有線電視法規的法律價值內涵分析
楊振傑 五保戶供養制度的歷史、現狀及其未來走向──以湖北省咸安區為例
周鐵水 從虔誠的朝聖者到批判的勇士──論顧準的思想成因及轉變
吳德淳、林鴻鈞 作為人類的條件──《人間的條件》第一部的影片分析
劉晨光 修西底德的「西西里遠征」
張 超 知識份子,行動起來
劉素林、李 偉 敘事的歷史──讀《中國鄉村,社會主義國家》
黃 勇 好看的「歷史」──讀茅海建《苦命天子──咸豐皇帝奕詝》
   
第四十七期 2006年2月28日
編者按
錢永祥 羅爾斯與自由主義傳統 *
謝世民 後啟蒙的哲學計劃:羅爾斯的政治自由主義 *
周保松 經濟不平等的道德基礎──從兩種自由主義的觀點看 *
黃 琨 革命、革命運行與個體生存性感受──1927-1929年的中共革命
曹 英 毛澤東軍事領袖地位的確立
朱中原 民間維權與中國憲政轉型──以太石村為例
王成軍 慈善捐贈、私人資本與大學發展研究
龐昌偉 俄羅斯人口危機與移民政策透視
莊 森 蔡元培做假聘陳獨秀長北大文科
許雅棠 儒學與民主──讀金耀基論文集有感
陳奉林 一部頗具特色的外交學研究新作──讀周永生教授著《經濟外交》
周禎祥 大話學者和大話邏輯──讀何新《泛演化邏輯引論》
   
第四十六期 2006年1月27日
編者按
陳夏紅 錢端升:「我大大地錯了」
賈慶軍 另一種「美國例外論」的產生──莫斯科的權力鬥爭與美共「美國例外論」的產生
辛本健 美國外交政策的軍事化及其對中國安全的影響
陳弘毅 2004年修憲與中國憲政前景 *
王人博 憲法的中國性──「五四憲法」制定的背景 *
楊振傑 從「代耕」到「租種」:免稅背景下農地經營方式之轉變──湖北三個村土地經營方式的調查與思考
袁 瑾 《廣州地理》的城市敘述學芻議──兼論《南方都市報》的媒介書寫與空間生產
王雅瑋 房地產市場:一場有組織特徵的社會決策過程──兼與孫立平先生商榷
顧紅亮 梁漱溟的鄉村概念與生活世界
張長虹 三百年來石濤形象重構問題的歷史考察
劉晨光 施特勞斯拯救「歷史」
方維保 人民.人民性與文學良知──對王曉華先生批評的回覆
潘志新 評蓋爾納的《民族和民族主義》
   
第四十五期 2005年12月30日
編者按
李金銓 政治經濟學的悖論:中港台傳媒與民主變革的交光互影 *
陸 曄 權力與新聞生產過程 *
麥康勉 中國媒體商業化與公共領域變遷 *
廖久明 救亡再次壓倒啟蒙──「五卅運動」與第二次思想革命的夭折
李巧寧 1950年代農民流向城市現象考察
李朝軍 從爭取平等到爭奪領導權──從中蘇論戰的主題演變看其實質
王建華 威權主義政治下,政黨話語的雙重性分析
王禮鑫 激勵與約束制度重建中的「改革徘徊」──以北大人事制度改革為個案的研究
侯其強 地理勢態與教育取徑──以西江學院創建為例
易 彬 流亡之書,失敗之書──關於北島散文集《失敗之書》的幾則閱讀劄記
熊 凱 近十年來荊公新學研究述評
施用勤 雙重曲解下的托洛茨基──評杜應國〈關於托洛茨基及其評價問題〉
許德發 評許紀霖著《無窮的困惑──黃炎培、張君勱與現代中國》
岳宗偉 史華茲:《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 *
侯 杰、姜海龍 黃金龍:《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 *
   
第四十四期 2005年11月30日
編者按
許紀霖 啟蒙的自我瓦解 *
劉 擎 「學術」與「思想」分裂 *
高力克 轉型中的現代性之爭 *
楊 俊 析「文革」初期毛澤東對待鄧小平微妙的政治態度
宋玉波 當代西方政黨政治發展的新趨勢
任晶晶 東亞多邊安全機制:中國的困難與選擇
梁木生、王紅衛 我國行政區劃整體改革初探
陳 林 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非營利化、非國有化與市場化互不矛盾
姚禮明 《聖經》與現代大學教育的歷史淵源
陳偉軍 被放逐的邊緣話語──解讀建國初期文壇有關同人刊物的言說
段 煉 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深層影響:追蹤紐約與東京的南宋山水畫
宋洪兵 如實估計中國古代歷史文化──評劉家和先生新著《史學、經學與思想》
段西寧 裕仁天皇的戰爭責任與天皇制的問題──評赫伯特‧比克斯著的《真相:裕仁天皇與侵華戰爭》
   
第四十三期 2005年10月31日
編者按
金耀基 中國的二十一世紀的想像 *
許倬雲 問明日誰主蒼茫 *
陳方正、
金觀濤、 劉青峰
《二十一世紀》面對二十一世紀 *
余英時 試說科舉在中國史上的功能與意義 *
羅志田 數千年中大舉動──科舉制的廢除及其部分社會後果 *
趙利棟 1905年前後的科舉廢止、學堂與士紳階層 *
何懷宏 1905:終結的一年 *
鍾 霞 蘇南農村抗美援朝運動
羅平漢 「雙百」方針1957年被中斷的原因
潘德昌 遺華日僑問題的歷史學思考
孔凡義 中國的革命與現代化
卿文輝 從大陸─農業文明與海洋─商業文明的視角看台灣問題
楊 矗 趙樹理:在正典化與狂歡化之間
唐小兵 《孔雀》、姐姐與亞細亞痛苦的消解
葛兆光 重建關於「中國」的歷史論述──從民族國家中拯救歷史,還是在歷史中理解民族國家? *(全文版本)
吳 鈎 劉子健:《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內向》 *
張興成 薩爾德:《文化與帝國主義》 *
   
第四十二期 2005年9月30日
編者按
陳方正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
鄭易生 論中國環境與經濟至上主義 *
馬 軍 中國水危機:對策與出路 *
唐寶林 近年中國陳獨秀研究簡況 *
王福湘 陳獨秀對蘇俄經驗的接受、反思與超越 *
張西虎 朝鮮半島核危機與中國的現實選擇
尹 斌 後冷戰時代的歐盟中東戰略與伊朗核問題
儲昭根 如何讓勇者不再悲涼?
殘 雪 我們的文學
殷之光 從《生存》到《鬼子來了》──討論一種民族主義情緒的內化
羽 戈 《一九八四》、《美麗新世界》與喜劇式反抗──一種喜劇政治學的建構
吳德淳、林鴻鈞 我可以說話了──《鏡子》的影像分析
陳 野 對黎民偉、黎北海和香港早期電影的評價──與李以莊、周承人提出的一些觀點的商榷
陳建華 告別「工具」──讀魏承思《中國知識份子的浮沉》
   
第四十一期 2005年8月31日
編者按
郭宇寬 用「面子」來解構信訪困局
趙曉力 信訪的制度邏輯 *
陳 銘 淺析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戰略作用
陳殿青 福柯《必須保衛社會》中的權力問題
董海軍 類型學分析與弱勢化:鄉鎮幹部角色狀況──以湖南塘鎮為例
吳海清、張建珍 多元語境中的家庭倫理危機與倫理關係重構
周正章 胡風事件五十年祭
羅銀勝 顧準著作的流布
蔣賢斌 把顧準還給歷史──顧準的誕生與爭論
陳心想 文憑社會:高級擴張與文憑貶值及其他
張皖明 錢永祥:《縱慾與虛無至上──現代情境裏的政治倫理》*
秋 風 彭小瑜:《教會法研究》*
   
第四十期 2005年7月31日
編者按
章慕榮 九一八事變後南京國民政府陸軍武器裝備建設之考察(1931.9-1937.7)
陳玉明 對一份上訪材料的社會學分析
于建嶸 信訪制度改革與憲政建設 *
朱中一 戰爭決定權授權的憲法透視──析《反分裂國家法》第八條
韓 恒 關注工會系統的自主利益──對基層企業工會的調查與思考
李紅濤、喬同舟 污名化與貼標籤:農民工群體的媒介形象
劉 明 論民國時期的研究審查與激勵
劉 超 「清華學派」及其終結──譜系、脈絡再梳理
彭海濤 國族想像的基礎及其暴力──「中國八分鐘」再解讀
羽 戈 肉欲書寫的興起與哲學的缺席──解讀《鵝毛筆》
王雅瑋 鄉村的記憶:歷史與實踐──一個方法論的批判性梳理
潘光哲 從《作為意識形態的現代化》談起 *
侯 杰、姜海龍 史景遷:《天安門:知識份子與中國革命》*
   
第三十九期 2005年6月30日
編者按
謝 泳 一九四九年前相對論傳播及對中國知識界的影響 *(全文版本)
昊 夫 公民之痛與勞教之癢
蕭亮中 金沙江邊農村人口流動類型分析──以車軸村為個案
黃東東 三峽移民的德門──美德與貧窮不會攜手行進
黃 勇 晚清科學小說之衰蛻──以《新紀元》為中心
馬永生 淺論張愛玲小說中的怨婦形象
張耀傑 曹禺戲劇中的「絕子絕孫」──兼論中國傳統宗教文化的野蠻罰罪
吳德淳、林鴻鈞 不只是愛情故事──《戀戀風塵》與《悲情城市》中的現實意識
丁燕燕 重要的是大環境──與旅法藝術家楊詰蒼談西九龍計劃
唐小兵 後啟蒙與公共知識份子的消解
尹 鈦 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評《大河移民上訪的故事》*(全文版本)
陳 贇 從天理世界觀到公理世界觀的轉換──汪暉關於中國現代性的論說
 
第三十八期 2005年5月31日
編者按
申明民 政治轉變中的中國共產黨
任羽中 台灣地區基層民主選舉中的「黑金政治」
張玉林 中國教育:不平等的擴張及其動力
龔刃韌 大學教授、計件工與學術自由
蔡志誠 批評旅途與話語實踐──九十年代之後
張洪勝 科耶夫與薩義德的《東方學》
熊芳亮 「命定」與「突圍」──《西遊記》所蘊藏的一個思想事件
翁麗霞 日語演出白毛女中鮮為人知的故事
周承人、李以莊 黎民偉的若干經歷和評價──勘誤與質疑 *
黎 錫 關於中國電影先驅黎民偉──答周承人、李以莊 *
周承人、李以莊 讚美與求真──覆黎錫先生
任軍鋒 聯邦主義與歐洲的未來──讀西登托普《民主在歐洲》*
丁松泉 傑維斯:《國際政治中的知覺與錯誤知覺》*
聶 露 米克爾約翰:《表達自由的法律限度》*
 
第三十七期 2005年4月30日
編者按
滿 永 土地改革與建國初鄉村政權的合法化建構
李成貴 中國三農問題政治經濟學
蕭一湘 走出「三農」誤區 重溫三大差別──鄉村建設縱橫探索
葉本乾 抵制與壓制:地方治理中鄉鎮權力的兩面性
郝 建 「暴力美學」 的形式感營造及其心理機制和社會認識
楊四平 北島論
王菡薇 試論歐美中國藝術史研究中的一些語言問題
孫隆基 公元一千年前後 *(全文版本)
湯敏軒 余英時與中國歷史研究:具體方法的視角
何方昱 完整的人格 偉大的事業──《新亞遺鐸》與錢穆的教育理想
陳劍瀾 張志揚:《一個偶在論者的覓蹤:在絕對與虛無之間》*
趙善軒 宋敘五:《西漢貨幣史》*
 
第三十六期 2005年3月31日
編者按
鍾延麟 回憶錄與大躍進研究──兼評中共對該歷史之處理手法與解釋邏輯
章慕榮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初期的陸軍武器裝備建設
王紅衛、柯 偉 關於重新設置「西康省」的設想及其理論依據
姚尚建 直轄之爭與權力博弈
侯 強 傳教士與晚清法制現代化的啟蒙
盛邦和 上世紀初葉日本疑古史學敘論
張懿紅 漸進社會工程的象徵:中國當代小說城鄉對立主題的變奏
屈雅紅 「悲哀的花神」:米斯特拉爾
杜應國 關於托洛茨基及其評價問題
王靜怡 布萊克:《社會學視野中的司法》*
王曉漁 敬文東:《失敗的偶像:重讀魯迅》*
李明歡 劉宏:《戰後新加坡華人社會的嬗變》 *
 
第三十五期 2005年2月28日
編者按
田湘波 廣州武漢國民政府時期地方黨政體制剖析
郭德宏 陳獨秀平議 *(全文版本)
張曉群 國有資產要不要轉換及如何轉換
張國慶 從森林法看環保法規 *(全文版本)
盛邦和、何愛國 儒學與現代化:反抗與調適
程一凡 反歷史 *(全文版本)
克羅澤爾 前蘇聯與中國前衛藝術 *(全文版本)
嚴家祺 中俄邊界問題的十個事實──回應俄羅斯駐中國大使館公使銜參贊岡察洛夫等人文章 *(全文版本)
趙 芳 性的社會屬性、國家利用及其他──析《中國的婦女與性》*
孫傳釗 奧威爾:《向加泰羅尼亞致敬》*
 
第三十四期 2005年1月31日
編者按
勾文增、胡化凱 1952年的《科學通報》:思想改造、學習蘇聯與科學批判
吳廣義、王智新 與日本方面辯論:究竟是誰的問題?
內藤康 日本傳媒視野中的中國──以「亞洲杯」事件為例(全文版本)
吳銘能 評〈民進黨族群多元國家一體決議文〉
彭海濤 國族的世界想象:2008奧運申辦的媒介研究
何愛國 「全盤西化」vs「中國本位」──試論1930年代中國關於文化建設路向的論戰
魏邦良 相同的境遇,不同的人生──解讀高爾泰筆下的幾個「犯人」
楊際開 評張壽安:《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代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
王則柯 鄒至莊:《中國經濟轉型》*
嚴兆軍 伯林:《反潮流:觀念史論文集》*
成 慶 杜贊奇:《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代史研究》*
   
第三十三期 2004年12月31日
編者按
蘇振蘭 饒漱石:從「小姚」到「野心家」
楊安華、李 洪、
唐雲峰
構建民族地區危機管理體系
沈 暉 當代中國中產階級認同現狀探析
楊際開 晚清變法思想中的漢學與佛學(下)
葉 勤、吳勵生 余秋雨批判:沒落的人文精神
蕭亮中 《車軸》的意義和鄉村發展
表 像 對昆拉德的雞奸
陳殿青 福柯的「微觀權力論」與唯物史觀方法論上的差異──兼與薛偉江先生商榷
徐 賁 W. Paul Vogt, Tolerance & Education: Learning to Live with Diversity and Difference *
張和龍 利維斯:《偉大的傳統》 *
盧周來 斯蒂格利茨:《社會主義向何處去──經濟體制轉型的理論與證據》*
   
第三十二期 2004年11月30日
編者按
袁盛勇 真誠與說謊:延安文人心態的特殊變奏與有機化形成
鄧智旺 簡論人民公社初期的分配制度
傅懷鋒 地方文化大革命史研究
方柏華 中美關係進入新的調整
陳家琪 法的精神:啟示神學與政治神學
陳永苗 美國憲政中的父親
吳海清 主導意識形態的重構──《焦點訪談》的事實性訴求分析
楊際開 晚清變法思想中的漢學與佛學(上)
何新華 「天下觀」:一種建構世界秩序的區域性經驗
王少輝 城鄉結合部──一個轉型的範例
劉 檸 諸葛蔚東:《戰後日本輿論、學界與中國》*
山脇直司 佐佐木毅、金泰昌編:「公共哲學」 *
程亞文 阿諾德:《文化與無政府狀態──政治與社會批評》*
   
第三十一期 2004年10月31日
編者按
劉遵義 二十一世紀中國經濟展望 *
王 建 從全球戰略視角看中國當前的宏觀緊縮 *
劉東超 試論當代中國意識形態建設──兼與康曉光先生商榷
王春霞 「排滿」革命與國史重建
歐陽肅通 民族國家的臨界點──「台灣意識」的現代性意義
岳健勇 全球化時代的美國與中國
朱崇科 吊詭中國性──以黃錦樹個案為中心
葉 凱 身份的認同──對金庸小說及電影文化解讀之一
黃道炫 梁濟和王國維:新世紀的解讀
楊際開 評林安悟《道的錯置──中國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結》
謝 岳 Robert W. McChesney, Rich Media, Poor Democracy: Communication Politics in Dubious Times *
閭小波 張禮恆:《從西方到東方──伍廷芳與中國近代社會的演進》*
 
第三十期 2004年9月30日
編者按
張凱峰 土地改革與中國農村政權
蕭 樓 法律鍥入:政治衝突的秩序和地方自治的缺失──棲村一樁訴訟案件的解讀
周國文 公民、公民倫理與社會共同體
吳業苗 農村空巢家庭與社會支援系統的構建
劉 明 論民國時期的大學教員聘任
魏萬磊 政治認同危機的心理發生機制──兼談洪秀全政治人格
葉 勤、吳勵生 北大「德懷門」並非僅僅是事件──關於北大「德懷門」事件的制度性反思
宋洪兵 韓東育:《日本近世新法家研究》*
付海晏 黃宗智:《法律、習俗與司法實踐:清代與民國的比較》*
方 欽 韋森:《文化與制度》*
   
第二十九期 2004年8月31日
編者按
魏文享 近代行規法律效力的演變──以1930年行規討論案及「重建行規運動」為中心
薛 力 台灣問題──一種建構主義的分析*(全文版本)
梁 忠 民進黨的對美作為(2000-2004)──游擊式的外交操作*(全文版本)
王俊生 兩岸與美國軍事外交的評估*(全文版本)
藍勁松 中美研究型大學校長學術背景之比較
吳勵生 網絡言說與現代性精神
孫隆基 《和你在一起》與不要和你在一起*(全文版本)
于奇智 杜小真、張寧主編:《德里達中國講演錄》*
聶智琪 高全喜:《法律秩序與自由正義──哈耶克的法律與憲政思想》*
徐友漁 唐少杰:《一葉知秋──清華大學1968年「百日大武鬥」》 *
   
第二十八期 2004年7月31日
編者按
吳國光 試論改革與「二次改革」*
季衛東 原罪意識、財產權以及法治的道德性 *
楊奎松 1920-1940年代莫斯科為中共提供財政援助情況概述(下)*(全文版本)
沈志華 蘇聯對中國研製核武器的幫助與制約 *
彭幹梓 毛澤東早期教育思想溯源
羅 崗 危急時刻的大學精神──重識蔡元培的大學理念 *
陳 林 台灣民主的陷阱
陳友華 百姓眼中的社會與發展──來自中國八大城市的調查報告
瞿 駿 清末地方憲政研究的問題與路徑──與傅懷鋒先生商榷
祁玲玲 Tianjian Shi,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Beijing *
董國強 賽爾登:《革命中的中國:延安道路》*
萬 丹 哈耶克:《科學的反革命:理性濫用之研究》 *
   
第二十七期 2004年6月30日
編者按
吳鵬森、佘 君 傳統社會主義理念與農業合作化運動
楊奎松 1920-1940年代莫斯科為中共提供財政援助情況概述(上)*(全文版本)
李嘉谷 十月革命後的早期中蘇關係 *
牛秋實 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以劉師培和王國維為中心
曾子炳 詩歌的精神
張英進 美國電影中華人形象的演變 *
申欣旺 「教育券」實踐──我國基礎教育投資問題研究
楊光飛 「地方合作主義」中的權力「越位」──對轉型期地方「紅頂商人」現象的一種反思
余世存 文化衫的喜劇 *
楊振寧 愛因斯坦對二十一世紀理論物理學的影響 *
李增剛 Mancur Olson, Power and Prosperity: Outgrowing Communist and Capitalist Dictatorships *
劉 鋼 哈金:《馴服偶然》*
   
第二十六期 2004年5月31日
編者按
王 忠 再談中國文化保守主義的沒落──兼對《中華讀書報》丁、皮二文的答覆
王 忠 中國文化保守主義的沒落──以《原道》和陳明為例
丁為祥 「沒落」乎?──對〈中國文化保守主義的沒落〉一文的回應
皮介行 答王忠君三問
田湘波 1924-1927年中國國民黨黨政體制的來源、設計及其特徵
陳紅民 在朝與在野:1932-1936年胡漢民與蔣介石之關係 *
董 標 毛澤東教育學在西方
王立樁 走出「中心論」的藩籬
閆文虎 土耳其民族問題及其影響下的對外政策
薛 湧 江戶史的意義 *
江 湄 陳蘇鎮:《漢代政治與春秋學》*
郇建立 鮑曼:《現代性與大屠殺》*
   
第二十五期 2004年4月30日
編者按
謝 岳 市場轉型、精英政治化與地方政治秩序
周長煥 中國文化代碼與政治的非理性化、現實主義傾向
陳祖君 從「石室之死亡」到「天涯美學」──洛夫論
傅書華 探尋面對「整體」的「個體」「蹤跡」──重評《創業史》
高全喜 論休謨的政治經濟學(三)
繆心毫 乾隆朝黃梅案中民意的塑造及其影響
劉志強 羅隆基人權理論與中共革命理論
任 軍 「大共同體本位論」質疑
易 辰 田野研究與本土學術──對兩部村莊政治研究著作討論的綜述與思考*
田子渝 石川禎浩:《中國共產黨成立史》*
徐有威 鄧元忠:《國民黨核心組織真相──力行社、復興社暨所謂藍衣社的演變與成長》*
   
第二十四期 2004年3月31日
編者按
陳友華 代價與成就並行──江蘇省南通市人口發展所面臨的問題與啟示
卞 悟 農民流動:良性還是惡性循環? *
陳瑞林 二十世紀中國美術的「西化」、「反西化」潮流與廣東畫壇新舊之爭
韓東育 中國古代非自由傳統與道德走勢
黃 勇 「真實」的書寫?──張愛玲土改小說論
高全喜 論休謨的政治經濟學(二)
李立峯、陳韜文 經濟壓倒民主?一些回歸後民調數據的分析
賴建華 在深思熟慮與政治權力之間──讀《辯論──美國制憲會議記錄》
鄭紅娥 傳統與轉變──讀《中國城市消費革命》 *
董國強 弗里曼、畢克偉、賽爾登:《中國鄉村,社會主義國家》*
朱 虹 戴慕珍:《中國鄉村經濟的起飛:經濟改革的制度基礎 *
   
第二十三期 2004年2月28日
編者按
程亞文 「長時間」下的世界政治與二十一世紀初人類的政治範式變遷
尹繼武 建構國家主權原則:一種文化路徑的分析
張百慶 吸毒與賣淫──近代中國市民社會一瞥
馬陵合 流民與上海租界社會*
方 平 清末上海民間報刊與公眾輿論的表達模式 *
耿傳明 植根鄉土的「革命敘事」──《紅旗譜》與二十世紀鄉土中國的革命
楊際開 宋恕反理學思想的內在理路
夏 菁 郁達夫自我放逐南洋的神話:浪漫文人∕抗日英雄∕商人∕烈士?
高全喜 論休謨的政治經濟學(一)
傅懷鋒 清末江浙諮議局議員選舉的個案研究*(全文版本)
牛銘實 中外選舉制度的類別及特點*(全文版本)
劉靜怡 Cass Sunstein, Republic.com *
楊俊蕾 王岳川:《中國鏡像:90年代文化研究》*
   
第二十二期 2004年1月31日
編者按
劉 忠 民粹主義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
吳 㬫 《孽海花》與晚清語境中的民族主體建構
張清民 現代文學晚期文論失範的話語分析
傅書華 心靈的迷狂──張承志批判
鄭春燕 當合法性遭遇正當性──以施米特憲法思想中的對抗理論為背景
黃迎虹 解構利維坦──論複合共和制對主權概念的消解
馮蘭瑞 關於社會主義生產目的討論
包蕾萍 職業化流浪對兒童發展的影響
江宜樺 杜利:《陌生的多樣性:歧異時代的憲政主義》*
董國強 沃特金斯:《西方政治傳統》*
單世聯 哈佛燕京學社、三聯書店主編:《儒家與自由主義》*
   
第二十一期 2003年12月31日
編者按
董 標 毛澤東研究的核心問題──毛澤東崇拜的發生與個別意志的循環
周 群、姚欣榮 新舊毛澤東崇拜 *
辛奉受 早年毛澤東的烏托邦思想
蕭延中 如何解讀毛澤東:一個導論──試論晚年毛澤東研究的四個層面
陳 潭、易丹妮 湖湘文化與湖南區域政治傳統論析
金觀濤 〈實踐論〉與馬列主義儒家化 *
秦 暉 權力、責任與憲政:兼論轉軌中政府的大小問題 *(全文版本)
高名潞 論毛澤東的大眾藝術模式 *
谷小水 學術與政治之間:丁文江這個人
張 霖 「現代化」語境中的90年代文學轉型
陳建勝 托克維爾論市民社會
侯艾君 俄羅斯人眼中的車臣人:文化差異與政治學
喻 中 郭于華主編:《儀式與社會變遷》*
成 慶 Michael Hardt and Antonio Negri, Empire *
王曉華 郁龍余:《中國印度文學比較》*
   
第二十期 2003年11月29日
編者按
董國強 論「獨立評論時期」陳之邁的政治思想
張允起 蕭公權的「自由社會主義」觀 *
薛紅岩 〈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現代意義〉一文的幾個問題及補充
曹慧英 考察過去,映射現在——文革時期知青題材與紅衛兵寫作研究
羅 明 苦澀心境的詩意昇華
張曉群 歐洲的封建專制和封建壓迫
牛 可 國家安全體制與美國冷戰知識份子 *(全文版本)
蕭 瀚 修憲的觀念基礎
蕭 樓 村莊精英行動的場域、組織、話語與記憶——東南沿海栖村案例研究
潘洪鋼 傳統社會中南方少數民族婦女的社會角色——兼與漢族婦女比較
高力克 許紀霖、田建業:《一溪集——杜亞泉的生平與思想》*
吳曉東 錢理群:《1948:天地玄黃》*
高瑞泉 黃克武:《自由的所以然》*
   
第十九期 2003年10月31日
編者按
沈宗武 論蘇聯共產黨高層權力結構的變遷與蘇聯解體
張盛發 五十年代初期中蘇共同抵制對日媾和述評 *
李亞萍 書寫差異:論美華英語文學的題材局限
劉岸偉 小泉八雲與近代中國 *
連 連 流動.網絡.新社會空間──有關「浙江村」特性的研究
黃 波 論非政府組織與鄉村政權的關係
郎友興 「草根民主」的民主意義:對村民選舉與自治制度的一次理論闡釋
向繼東 一九三零年代的蕭洛霍夫
孫傳釗 朱利安.奔達是斯大林主義分子嗎?
臧一冰 個人體驗與參與的歷史──一個中國人的「福澤諭吉情結」
申明民 埃科特:《中東歐的政治危機及其後果》 *
秦 漢 林振江、梁雲祥編:《全球化與中國、日本》 *
劉洪波 巴卡京:《擺脫克格勃——克格勃最後一任主席回憶錄》 *
   
第十八期 2003年9月30日
編者按
董國強 論「問題與主義」之爭前後的李大釗思想
段懷清 胡適與梅光迪:分歧是怎樣成為思想障礙的?
梁家貴 江青:1937年底──1949年
林榮基 革命樣板戲《智取威虎山》的再現與文化認同
何立慧 樣板戲與文革政治話語
羅 明 李叔同文藝審美教育觀發微
李慶四 從SARS衝擊看中國政府的危機公關
劉永謀 SARS與中國知識份子
田湘波 關於訓政前期中國國民黨地方黨政關係問題的探討
張允美 理順與衝突:中國工會與黨—國家的關係
沈 奇 重涉:典律的生成──當前新詩問題的幾點思考
潘靈劍 穆旦詩歌:滴穿時間的黑血
王金玉 《道德經》與現代文明
沈 睿 她者的眼光──兩本女性主義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著作*
徐有威 金光耀《顧維鈞傳》*
曹樹基 陳建華:《「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
   
第十七期 2003年8月30日
編者按
劉練軍 評價與反思:晚清溫州維新知識群體
陳 鵬 甲午前夕《申報》輿論中的日俄觀
武增鋒、韓春英 試論梁鼎芬與張之洞的關係
蘇 萍 晚清民族主義性話語
代 迅 民粹主義與中國現代文藝思潮
朱崇科 「去中國性」:警醒、迷思及其他 ──以王潤華和黃錦樹的相關論述為中心
于奇智 薩特的造反理性觀 *﹙全文版本﹚
蕭 武 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憲政
秦鐵錚 法學家的現實主義挑戰
靳樹鵬 我看普列漢諾夫的政治遺囑
嚴兆軍 另一種小說傳統的變奏──從米蘭.昆德拉《雅克和他的主人》說起
皮學軍 學者的真實與苦澀──讀《靜如文存》品「評文紀事」
王 毅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
淮 茗 關曉紅:《晚清學部研究》*
   
第十六期 2003年7月31日
編者按
祝 彥 論陳獨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思想軌跡
高力克 陳獨秀晚年的民主觀 *
劉長林 科玄論戰:中國早期的一次現代性與後現代性論爭
張 泉 張愛玲「文化漢奸」論質疑──兼談傅雷、柯靈的張愛玲論
李明潔 轉型期社會階層重構的語言學再現──以漢語泛尊稱的社會分層為例
何立慧 老舍為甚麼及怎樣寫《小坡的生日》
龐大鵬 論俄羅斯政體的形成及其特點
蘇 文 俄羅斯轉軌啟示錄:評葉利欽時代 *
恒 沙 現代化意志的歷史想像──對大陸近年歷史題材電視劇的思考
陶東風 89後中國電影電視走向 *
方 欽 道德倫理的經濟學探尋
陳 彥 評有關《共產主義黑皮書》的討論 *
趙 誠 讀韋君宜《思痛錄》隨想 *
李 猛 拯救誰的歷史? *
資中筠 弘毅之士,任重道遠 *
袁偉時 從陳獨秀到顧準和李慎之 *
朱學勤 「常識」與「傲慢」──評曹長青、仲維光對李慎之、顧準的批評 *
   
第十五期 2003年6月30日
編者按
潘國靈 商品經濟大潮下當代大陸知識份子的邊緣化
余英時 中國知識份子邊緣化 *
張 鳴 動員結構與運動模式──華北地區土地改革運動的政治運作(1946-1949) *(全文版本)
張學強 山東省莒南縣的拔地鬥爭──抗日戰爭時期減租減息運動中的一個特例分析
冉小平 從書寫身體到身體書寫──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新生代女作家創作漫論
臧一冰 中國民歌中的性話語表達
梁振華 世俗時代文學空間再拓展──兼論《百年文學與市民文化》
盛邦和 美國佔領與日本戰後「民主改革」
傅高義 中國崛起與二十一世紀中美日關係 *
岳永逸 村落廟會傳說的情境分析
隗 芾 關羽文化簡論 *
雷 頤 金雁、卞悟:《農村公社、改革與革命》*
黃子平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
許紀霖 閻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遇資州 九十年代中國學術思想叢書漫議 *
   
第十四期 2003年5月31日
編者按
何素花 清初社會秩序重整理念與對世風的批評──以江南為例
魏 飛 從貴陽教案的處理看晚清外交
楊劍龍 論新時期小說中的基督宗教
宋 耕 元雜劇改編與意識形態──兼談「宏觀文學史」的思考
唐小林 超越性虧空:郁達夫出世心態的文化審理
Gunter Schubert Becoming Engaged? — The European Union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
納 伊 中美關係與世界秩序 *
胡逢瑛 中國新聞改革的國家利益取向
雲國強、呂 品 以SARS疫情為例看傳媒與政府的關係
李增剛 新制度經濟學前沿
王 焱 經濟史研究的新範式 *
黃一乂 從經濟史到制度變遷理論 *
方紹偉 經濟學與主體性 *
劉世錦 制度變遷與意識形態 *
   
第十三期 2003年4月30日
編者按
牛銘實 患難相恤:論中國民間的自治與扶貧
田湘波 1949年以來國內外關於中國國民黨黨治理論和制度的研究
歐陽曙 南京國民政府與革命根據地婚姻家庭法制比較研究
虞和平 民國初期的經濟法制建設 *
馮筱才 民初江浙地區的責任群體及其嬗變
淮 茗 青史憑誰定是非──從學術史的角度考察1954年的批判俞平伯運動
袁振國 1958:毛澤東的教育模式雛形 *
李學武 成長於新世界誕生之初──1950至1970年代少兒讀本中「成長」模式考察
李 剛 毛澤東和1971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紀要》
李恭忠 開放的紀念性:中山陵建築精神溯源
何立慧 許子東:《當代小說與集體記憶──敘述文革》
許子東 張承志:守衛昨日之夢──從《金牧場》到《金草地》*
許子東 文革小說中的罪與罰 *
陳燕遐 莫言的《酒國》與巴赫汀的小說理論 *
鄭會欣 張玉法:《中華民國史稿》*
   
第十二期 2003年3月31日
編者按
貝 拉 「公民宗教」與社會衝突──貝拉專訪 *
劉述先 論宗教的超越與內在 *
黃瑞成 「神聖瘋狂」
沈志華 蘇聯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反應及其結果——關於中蘇分裂緣起的進一步思考
林曉光 朝鮮停戰談判:蘇聯的作用、朝鮮的因素與中國的政策
徐國琦 越南戰爭的現代記憶及其影響 *
朱聽昌、黎 翔 從相互依存的角度看冷戰後中美關係的發展
朱毓朝 回首五十年的《中美外交密辛》──美國對華外交官的口述回憶錄
潘惠祥 晚年孫中山
白春超 古典主義與現代中國文學
潘 瑛 血色芳華紅牡丹──對小說《紅牡丹》中的隱喻與象徵的解讀
王振忠 葛劍雄:《悠悠長水》*
木令耆 卡普蘭:《帝國荒野》*
靳樹鵬 鄭超麟:《史事與回憶──鄭超麟晚年文選》*
   
第十一期 2003年2月28日
編者按
謝 泳 《觀察》撰稿人的命運 *
傅 玄 從復刊後的《觀察》看中國自由主義知識份子的命運
文 暉 試論「戰國策派」的文化特質
畢新偉 驚鴻一瞥──《大公報》(1902-1912)與女權
張百慶 「為人」與「懂事」──從一個華北鄉村的社區研究看中國法治之「本土資源」
崔效輝 參與式發展理論與「鄉村建設」──參與式發展理論中的本土來源與貢獻
竇 康 從「第三種人」到「第三種人」集團──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三種人」之演變
何平華 中共開國後第一文化罪案考 *
凌 燕 變革中的中國電視體制矛盾與話語衝突
張英進 中國電影中的民族性與國家話語 *
高 華 在史料的叢林中──談陳永發新著《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
周保松 石元康:《從中國文化到現代性:典範轉移?》*
歐陽哲生 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
呂文江 楊念群:《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
   
第十期 2003年1月30日
編者按
林毓生 論台灣民主發展的形式、實質、與前景──為紀念殷海光先生逝世三十三周年而作 *
吳增定 行政的歸行政,政治的歸政治 *
王志明 雍正年間的邪教和邪術 *
蘇 萍 清代妖術恐慌及政府的對策:以兩次剪辮謠言為例 *
蘇 萍 近代教案中反教謠言的量化研究
何素花 清初士大夫的打擊婦女活動──以宗教活動為例
曹 聰 中國科學界的諾貝爾獎情結 *
楊劍龍 狂熱年代紅衛兵情感的宣泄與記錄──讀《紅衛兵詩選》
王明賢 紅衛兵美術運動 *
賈豔敏 1966-1968屆知識青年下鄉後狀況述評──以南京市為例
李金銓 中國媒介的全球性和民族性:話語、市場、科技以及意識形態 *
李金銓 論社會理論對中國新聞業的解放潛力 *
陳政成 狗仔隊與引人矚目的公眾人物──論香港的特區政府五年來傳媒政治和平庸管治
強世功 民主制度下的自由實踐──讀《蘇格拉底的審判》 *
周 威 曖昧模糊的個人主義
嚴兆軍 查爾斯.泰勒:《黑格爾》 *
羅志田 張忠棟、李永熾、林正弘主編:《現代中國自由主義資料選編──紀念「五四」八十周年》 *
   
第九期 2002年12月31日
編者按
蕭 濱 改革的停滯與自由主義的兩種調子 *
蕭 瀚 後極權時代的改革困境 *
單世聯 眼底吳鉤看不休──葉劍英與「文革」
徐 賁 國人之過和公民責任:也談文革懺悔
杜 蘭 文革是一場反社會運動 *
吳冠軍 「左翼」:符號資本與知識─權力──從安德森的「犯規」說起 *(全文版本)
張翠容 看盡人類的瘋狂 *
劉緒義 一百年前的「文學興國夢」
袁洪庚 接受與創新:論中國現當代偵探文學的演變軌跡
陸雪琴 從創傷記憶看新時期女性寫作
黃冬婭 解放前蘇維埃區域的社會控制──以農會為個案的分析
鄭 欣 運動中的鄉村道德與權力──毛澤東時代的陳村領導及其道德困境
張 清 權利與自由:1861-1924年俄國土地制度演進之法理分析
葛兆光 重評90年代日本中國學的新觀念──讀溝口雄三《方法としての中國》*
孫傳釗 阿馬蒂亞.森:《貧困の克服──アジア發展の鍵は何か》*
   
第八期 2002年11月30日
編者按
莫 蘭 從歐洲命運共同體到全球命運共同體 *
陳 彥 歐洲悖論與歐洲聯合──讀《歐洲、國家與民主》*
許紀霖、吳冠軍 世俗社會的宗教神經──「九一一」周年的反思 *
林 濟 新鄉紳與近代宗族 *
鄭起東 近代的紳權與官權 *
叢小平 社區學校與基層社會組織的重建──二三十年代的鄉村教育運動與鄉村師範
康春華 調適和融通:國家權力與客家宗族系統之間的二重變奏
王 怡 國家賦稅與憲政轉型──對劉曉慶稅案的制度分析 *
崔開雲 近年來我國非政府組織研究述評
劉建華 邁進二十一世紀的首個文件展
段 煉 藝術中的性與文化──當代藝術批評的心理學與文化學方法
瞿海源 台灣的新興宗教 *
游 謙 同性戀基督徒與網路溝通 *
鄭志明 台灣地區養生修行團體調查報告 *
陳杏枝 新興宗教團體與社區研究 *
薛 湧 佃農的革命 *
徐友漁 Heterodox Thoughts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 *
談火生 劉禾:《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
   
第七期 2002年10月31日
編者按
馮紹雷 沒有終結的「終結」──中美俄關係的變化*
辛本健 全球公共產品與美國霸權 *
任吉東 晚清及民國華北鄉村基層組織與運作──以河北省獲鹿縣為例
都 樾 試論張謇創辦學校的經費籌集方式──以民立通州師範學校為例
鄭宏泰、
黃紹倫 
香港華人的身份認同:九七前後的轉變 * (全文版本)
劉兆佳 「香港人」或「中國人」:香港華人的身份認同1985-1995 *
鄭瑞琴 陳果電影中的妓女身份轉變──從《榴槤飄飄》到《香港有個荷里活》*
馮崇義 第三道路世紀夢:社會民主主義在中國的歷史回顧
沈衛威 梅光迪反思中國的人文主義運動
江曉原 耶穌會士與哥白尼學說在華的傳播 *
董 玲 沙村田野調查
徐 勇 村幹部的雙重角色:代理人與當家人*
李繼宏 城鄉心理和生活世界──從齊美爾到舒茨
符邊吉 Louis Menand, The Metaphysical Club: A story of Ideas in America *
王曉漁 Haun Saussy, Great Walls of Discourse and other Adventures in Cultural China *
   
第六期 2002年9月30日
編者按
卞 悟 二十世紀末中國的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 *
季衛東 漸進改革的新動力──從「化整為零」到「合零為整」 *
王汎森 戊戌前後思想資源的變化:以日本因素為例 *
楊際開 作為思想範式的日本觀──宋恕與變法運動
王人博 中國的民權話語
陳 真 沉默權與中國的刑事訴訟法
鄭 工 美術對「科學」的誤讀:1949-1965年中國美術之現實主義
梅 青 變幻的坐標與漂浮的歷史──廈門華僑的聚落研究
吳偉明 日本漫畫對香港漫畫界及流行文化的影響 *
李潔非 為何去印度 *
趙毅衡 如何走出「二度真空」? *
晏未晚 經過她奇異的眼睛 *
潘學方 一個身份與產權的悖論──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區「農嫁居」問題分析
胡 榮 村民委員會的自治及其與鄉鎮政府的關係 *
張殷銘 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 *
喻 中 黃宗智:《清代的法律、社會與文化:民法的表達與實踐》 *
成 慶 《張灝自選集》 *
趙慶寺、王啟華 薩利.貝恩斯:《1963年的格林尼治村──先鋒派表演和歡樂的身體》*
   
第五期 2002年8月31日
編者按
康曉光 90年代中國大陸政治穩定性研究 * (全文版本)
徐友漁 社會轉型和政治文化 *
謝 岳 「新左派」與自由主義的政治學之爭
翁賀凱 1927-1934陶希聖之史學研究與革命論──兼論其與國民黨改組派之關係
劉相平 金問泗與關貿總協定
毛正天 精神分析學與中國現代性愛題材文學理論批評──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性愛文學與理論批評研究
王力堅 有關知青文學話語質疑的思考──為知青文學一辯
劉 旭 記憶與盲點 *
陳方正 「生命曙光」的發現──究猿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
史季鍾 海豹鬍鬚的特異功能 *
張小軍 理解中國鄉村內捲化的機制 *
吳理財 農村稅費改革對鄉鎮財政的影響及其後果──以安徽省為例
單世聯 上下無門:汪康年的困境 *
孫傳釗 從二元經濟論到篩選理論──讀多爾的《文憑病──教育、資格和發展》
陳岩鋒 湮沒的真相
雷 頤 徐友漁:《直面歷史》*
姜振華 周華山:《閱讀性別》 *
王 璞 烏韋.提姆:《咖哩香腸之誕生》 *
   
第四期 2002年7月31日
編者按
孔慧怡 重寫翻譯史*
韓東育 中日兩國道德文化的形態比較 *
陳嘉珉 中國的「馬爾薩斯」──汪士鐸
張 寧 解構死刑與德里達死刑的解構
馮蘭瑞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之提出的歷史回顧 *
劉握宇 第二次國共戰爭時期的還鄉團 *
梁家貴 抗戰時期中共對土匪、會道門的策略 *
劉緒義 「江湖」與「廟堂」:湖湘文化的歷史吊詭
李 煇、宋秀峰、
金 力
人類譜系的基因解讀 *
司徒立 塞尚的「小小感覺」 *
郝 建 有中國特色的反全球化 *
周志強 無紙寫作
梁志文 論技術措施版權保護的制度衝突
凌 燕 中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解讀 *
申明民 Xiaobo Lii, Cadres and Corruption: The Organizational Involution of the Chinese *
徐有威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抗美援朝戰爭史》 *
劉靜怡 大衛.傅利曼:《經濟學與法律的對話》 *
   
第三期 2002年6月29日
編者按
吳國光 改革的終結與歷史的接續 *
張 靜 閱讀筆記:潘偉先生的政體設想
方維規 論近代思想史上的「民族」、「Nation」與「中國」*
高力克 李大釗與民粹民主主義 *
黎建軍 從《星期評論》對國家和事件的評價看五四時期中國現代化模式變遷 *
袁偉時 文化專橫與歷史污穢──答容若先生
張興成 跨文化實踐中的東方主義話語 *
于奇智 晃動在自由冒險中的背影 *
陳 彥 勒龐震撼與法國憲政危機 *
朱毓朝、吳江梅 從相關立法看中國人權保障的法律框架
崔衛平 自由人生活在政治之內還是之外? *
余世存 類人孩與專制中國的未來──為王力雄獲第二屆當代漢語貢獻獎而作
崔效輝 從農民與國家間的關係理解中國農村的內捲化 *
黎熙元 神的體系和鄉村人的社會視覺
王毅杰 過渡時期的市民身份與市場邏輯 *
木令耆 再讀張光直《蕃薯人的故事》 *
恆 方 評蘇力:《送法下鄉——中國基層司法制度研究》 *
   
第二期 2002年5月31日
編者按
金 鳳 十年生死祭
趙利棟 黨、政府與民眾團體──以上海市商民協會與上海總商會為中心
李春遠 革命根據地時期中共的秘密社會工作
李向平 「海派基督教」及其歷程──歐美基督教在近代上海的社會化問題
韋 森 文化傳統中的個人道德與制序演進──從格雷夫的歷史比較制度分析看東西方社會制序的原發路徑
   
第一期 2002年4月30日
編者按
丁 東 紀念王申酉
鍾沛璋 我的期待
王申酉 關於中國1949年以後歷史的看法
李 瑊 鄉土情結:近代社會的文化資源──以寧波旅滬同鄉組織為例
池子華 「闖關東」的歷史與文化觀
吳效群 文化的衝突與較量──北京妙峰山碧霞元君信仰與天津

*  原載《二十一世紀》雙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