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u Ching Yin
BA Student

記在中大語言學的三年

記得當天義無反顧,在聯招第一志願填進了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跌破了身邊不少人的眼鏡。還記得有親友不懂什麼是語言學,以為我是進來學某種(或很多種)語言,或以為這是翻譯的別稱。那時候的我,即使對將過的生活有著期許,也沒想像到這數年會帶給我如此多驚喜和得著。

三年裡,我不是最典型的勤奮學生;我愛玩,大學生活常提及的上莊住宿迎新營我一樣不落。但同時,我也衷心喜歡學習語言學的知識。教授們的無私教導讓我們受益不淺,他們對教育的熱忱、對知識的追求,就是最有效的身教。我感覺每位語言學的學生,對這門學科都有多少執著。我們可以為了一個單字的用法或一個音韻辯論得不亦樂乎。可能就是我們這不約而同的興趣,成為了當年大家相識年資尚淺時最有力的橋樑,也成為了我們日後友誼的重要基礎吧。跟大家一起為考試、為期末報告奮鬥到夜深,即使當時再累再辛苦,現在回想起來也是千金難換的美好歲月。
語言學在香港不太受重視,沒有很多社會的關注和資源,而本來我們人數就少,自然讓我們成為很多人眼中的「神秘學系」。但可能正因如此,我們之間的關係也更密切,例如我很喜歡這種走進學系,教授職員同學互相認識、總有熟悉面孔打招呼的親切感。學系的職員就像老朋友一樣,每當大家遇到任何問題,他們總盡力提供一切幫忙,那份熱誠比什麼都要窩心。大學的懵懂歲月,憑著教授的用心教導、職員的熱情友善、同學(現在的好友)的互相扶持走過來,一步一腳印。當中不乏失敗跌倒;我不算堅強,但幸運有這忠實堅壯的後盾支撐著。這強力後盾,我叫它做人情味。知識固然是這裡送給我們的一大寶物,但除了知識,這地方還有很多值得珍惜留戀的人和事。

在這裡,教授鼓勵我們思考,從思考中確立自我、學會自主獨立;在追求知識的過程中建立價值、學會尋求真理。還記得畢業禮時沈校長致辭,訓勉大家踏出社會後要虛懷若谷,不要流俗盲從,不要埋沒良知;還記得我們在語言學課堂接觸到的手語和聾健共融精神。如今現實主義掛帥,當一所大學、一個學系能夠讓學生學到不止成功之道,而是真正「為人」之道德價值觀,其實一點也不簡單。這些年來學會的道理,我知道我將終身受用。

開始踏進社會洪流裡,慶幸還有這麼一個地方,提醒我當日最單純的初衷。現在和朋友還是會不時跑回來,野餐散步也好,跟舊相識吃飯聊天也罷,每次回到這裡,那些年美好時光的回憶總能給予我喘息的空間和力量。在中文大學、在語言學走過的三年,帶給我的何止是一張畢業證書!我慶幸到現在,跟其他人提起這個地方時,仍然可以由衷、不需一絲客套地說,我真的很喜歡這裡。